“狼者,群動之族。攻擊目標既定,狼群起而攻之。單打獨斗狼不敵虎、獅、豹,但群體協作,卻可以戰而勝之。”這是群狼策略受推崇的原因:一頭狼什么也做不了,一群狼則可以撕裂一切。
在陶瓷行業中,品牌的群狼策略早已被使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紀初,中國陶瓷行業迅猛發展,產能的急劇增加使得建陶市場由短缺經濟演變為過剩經濟,陶瓷企業開始認識到,單一品牌難以滿足不斷擴張的市場需求。由此,陶瓷行業開始實施品牌的群狼策略。
目前陶瓷行業的品牌眾多,連專業的咨詢機構和行業協會都數不清陶瓷行業到底有多少個品牌。所謂的品牌,是行業約定俗成的有一個稱呼的“牌子”。目前,中國現有規模以上建筑陶瓷生產企業3000多家,按每家企業2個牌子(品牌)計算,保守估計,行業品牌至少有6000個。
中國的陶瓷品牌,怎一個“多”字了得?多品牌企業在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該如何自求“多福”?
群狼出擊,博弈市場
品牌的群狼策略即多品牌策略,是指一個企業同時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獨立的品牌。這種策略在日化業、飲料業及白酒行業早已推行。據了解,為沖刺百億元發展目標,郎酒近年大打“群狼戰略”,推行產品多元化,進行品牌延伸,新郎酒、老郎酒及紅花郎等三大品牌閃亮出臺,老牌翻新,占領市場。
在陶瓷行業,品牌的群狼戰略自1999年初見端倪,發展至今,成就了新中源、新明珠、順城、唯美、歐雅等一大批陶瓷企業。據新明珠集團某高層負責人介紹,新明珠自2000年開始實行品牌群狼策略,先后推出薩特米、格萊斯、金朝陽、惠萬家及路易摩登等品牌,至今新明珠集團已有14個品牌。
著名學者、華夏陶瓷城顧問張有卓認為,陶瓷企業實行品牌群狼策略與陶瓷行業的營銷模式密切相關。由于陶瓷企業一個區域只能有一個代理商,代理商的人力、物力有限,不能完全消耗陶瓷企業的產能,為了擴大區域市場的占有率,陶瓷企業紛紛推出多個品牌占領市場。
廈門智者恒通管理顧問機構總監吳勇毅認為,品牌的群狼策略在短期內可以給企業帶來銷售額的增長。群狼策略可以鞏固企業的強勢地位,并在勢力范圍內,對其他品牌形成阻力。據統計,單一品牌在市場的占有率不超過30%,而品牌的群狼策略在市場的占有率能達到50%。品牌群狼策略在提升市場占有率上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寶潔公司。
據了解,寶潔公司旗下擁有眾多品牌及產品,從香皂、牙膏、洗發水、護發素到衛生紙、衛生棉、感冒藥,橫跨了清潔用品、食品、藥品等多種行業。在中國的日用化妝品市場中,寶潔公司憑借狼群狼策略,市場占有率高達80%。
“隨著產品多元化及品牌的不斷增多,消費者對品牌選擇性也更加靈活。”廣州風和日麗企業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璐認為,對于規模化戰略型企業,當一個品牌推廣成功后,再采用品牌群狼策略,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覆蓋面,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消費者無論選擇旗下哪一個品牌,公司最終都會獲利。
這一點在中國的皮鞋行業也得以印證。張璐談到,當消費者走進商場,無論最終購買的是百麗還是Tata、天美意,最終獲利的都是百麗集團。在商場中,你所看到的大部分知名鞋類品牌都是百麗集團旗下的,正是通過這種品牌的群狼策略,百麗集團每年營業額達上百億元人民幣。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認為多子多孫必能多福壽,品牌的建設也希望能不斷繁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采用品牌的群狼策略,品牌專家楊興國認為,品牌群狼策略是地地道道的“富人俱樂部”游戲,企業沒有雄厚的財力不要輕易嘗試。“一個剛成立或者一個成長型公司不適合采用這種群狼戰略。”品牌營銷專家梁小平認為,小企業或成長型企業,必須將資源集中在單一層面上,企業有多少資源可用,決定了公司能否進行品牌群狼策略。行業知名評論家韓復興也表示,對于中小企業,如果增加的品牌僅僅是包裝上的差異,這樣反而會起相反作用。
中國的陶瓷品牌數量龐大,然而眾多的陶瓷品牌中,沒有一個品牌能在國際市場中競爭抗衡。張璐認為,在消費者心中,陶瓷行業沒有能給消費者留下絕對記憶的品牌。行業的品牌在不斷增加,知名度和消費者的忠誠度難以培育。
一母生幾子,個個搶飯吃
陶瓷行業品牌群狼策略的實施,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銷量,提升了市場占有率,但所帶來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張有卓認為,這種品牌的群狼策略發展方式,不利于陶瓷行業品質提升,危害性也越來越大。
一些規模不大的企業,也推出好幾個品牌,并給每個品牌起個漂亮的名字,但是所有品牌都是從一條線上生產出來,完全是在復制。產品不斷同質化,無序的價格戰,雖上游企業不愿看到,但在終端卻難以避免。由于各個品牌的互相競爭,市場層面異常混亂。
本報駐北京站記者在市場調查中了解到,由于陶瓷品牌眾多,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大將軍陶瓷(北京)公司總經理宋敦武表示,終端賣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且存在著激烈的價格戰。據尼莫金磚總經理魯澤峰透露,在目前陶瓷行業發展形勢非常嚴峻的時期,很多陶瓷企業因為庫存堆積如山而選擇降價銷售,在這種情況下,在企業內定位較為低端的陶瓷品牌自然而然地失去他們的價格優勢,而他們的終端經銷商卻只有靠價格戰來維系銷售,經銷商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企業銷售渠道的穩定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中國陶瓷行業的品牌群狼策略,使得品牌不斷增加,出現了“一母生幾子,個個搶飯吃”的現象。張有卓認為,意大利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建陶產業的國家之一,一直壟斷著世界的高端消費市場,然而意大利的陶瓷行業卻沒有出現如此之多的陶瓷品牌。
陶瓷行業的多品牌經營,大多還處在品牌策略的初級階段。廣東金意陶陶瓷副總經理張念超認為,目前陶瓷行業的品牌群狼策略沒有形成實質性的商業模式,推廣多品牌也是基于平衡產能以及分散經營風險考慮,有時新推一個品牌,或多或少傷害了原有的品牌,不僅造成了資源上的浪費和品牌間的競爭加劇,還形成了很多負面效應。如果品牌間同質化嚴重,只是品牌名字不同,這樣的品牌群狼策略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各式各樣的雷同和模仿秀在陶瓷行業不斷出現。張有卓認為,由于采用品牌群狼策略,使得企業資源分散,出現多個重心,而每個品牌的競爭力卻有所欠缺,導致企業難以集中力量將品牌做大做強。
業內人士認為,一個品牌的打造與時間、精力、財力的投入成正比,從市場占有率和銷量看,品牌群狼策略使企業的產能和規模不斷壯大,但從品牌影響力來看,這種品牌群狼策略使得企業無法占領高端市場。新中源、新明珠等企業雖不比東鵬、諾貝爾等品牌差,但始終難以占領陶瓷行業的高端市場。
眾星捧月,或百花齊放
品牌群狼策略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品牌內部競爭激烈,資源分散,同時眾多的品牌也出現定位模糊的問題。有關專家認為,很多企業在實施品牌群狼策略時,缺乏規劃,最終導致消費者認識混亂。品牌群狼策略究竟是眾星捧月,還是百花齊放?
吳勇毅認為,企業實施品牌群狼策略后,旗下品牌眾多,但卻各有各的特色和賣點,看不出主副之分,缺乏主打品牌。品牌結構異常復雜,缺乏邏輯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消費群體認知上的混亂。同時沒有突出的特色,概念訴求上分散,長期下來對品牌的傷害或大于一時的銷售額。
每個企業都會在不同時期,隨著市場的不斷變化,而實施符合自身發展的品牌化戰略。魯澤峰認為,陶瓷行業里,實施多品牌化戰略的企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同樣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其歸根結底在于品牌定位的問題。
張念超也表示,由于品牌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互補性不強,這種群狼策略不能形成累加效應。在確立群狼策略前,要對主副品牌進行清晰定位,主品牌以瓷磚為主,副品牌以配套或關聯性產品為主,主副品牌間保持相對的獨立性,終端既有共享又有各自的獨立性。
群狼策略受到很多企業的推崇,與狼的特性有很直接的關系。狼被認為是團隊協作能力最強的物種,狼群也是一個組織紀律極其嚴格的團隊,而走在狼群最前面的頭狼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陶瓷企業實行品牌群狼策略,要重點培養一只頭狼,這樣才不會使品牌之間出現混亂的局面。
“陶瓷行業粗放型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張有卓認為,企業在追求量的積累之后,要追求質的飛躍,真正的品牌,拒絕同質化,它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確立自己清晰的目標市場,并且形成非常明確的品牌訴求。而目前陶瓷行業的品牌群狼戰術雖使企業取得了規模上的最大化,是眾星捧月還是百花齊放,需要企業在實行群狼策略前謹慎規劃。
規模之后,尋求規范
“目前陶瓷行業品牌多而雜,然而這種局面不會持久。”張有卓表示,陶瓷行業品牌必將面臨淘汰、整頓、提升的三部曲。如何在品牌上做好文章,進行品牌重塑,是行業目前面臨的重要任務,規模之后也要尋求規范。
品牌群狼策略,首先要分析“品”這個字;陶瓷企業的品牌建設,更要看重“品”這個字。韓復興認為,品既是對市場的品讀,也是對消費者的品讀,“中國的企業大多不具有可復制性,所以別人的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不可照搬”。
寶潔的品牌群狼策略運用得很成功,不是僅僅把產品簡單貼上幾個商標,而是追求同類產品不同品牌的差異,從而形成每個品牌的鮮明個性,使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市場也不會重疊,不僅取得了規模,而且實現發展的規范化。
在運用品牌群狼策略時,追求差異化是這種策略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張念超認為這種差異化,要根據產品進行品牌細分,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核心產品,不同品牌間從研發到設計都保持獨立性,品牌間產品互補定位,形成不同需求的消費面的覆蓋。同時也要根據消費能力進行品牌細分,把消費者分為高、中、低三類,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選用不同的品牌。
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要激流勇進、逆流而上。在品牌戰略上,金地陽陶瓷營銷總經理楊國理認為,品牌的狼群策略要順“勢”而為,并不是一味推出越多品牌越好。同時,這種品牌群狼策略也和國家的文化息息相關,梁小平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里面缺少個性,過于強調共性的話,品牌群狼策略肯定在這個國家的公司開展不了。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日本絕大多數公司都是單一品牌模式,如索尼、三洋、松下等。
“目前一些優秀的單一品牌經營者,正逐步走向單一品牌下的多品牌經營之路。”張念超認為,這種表面上看是單一品牌,其實是在多品牌運作,可以稱為類多品牌經營。企業戰略不同,選擇的模式也不同,“企業只有找到合適自己的路,才能實現基業長青。”他表示,目前來看,企業只要堅持合理配套資源,堅持應用良好的商業和盈利模式,有明確的戰略戰術、戰略目標以及優秀的團隊,建立相對純潔的經營關系,基本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
選擇一個品牌戰略就是選擇一個生存之道,品牌關乎一個企業的未來,但是目前很多陶瓷企業只是在求發展,對于明天的陽光有多燦爛并不在意。張有卓認為,以前都說細節決定成敗,其實應該是方向決定成敗。品牌群狼策略本身不存在好與壞,如何運用、如何規范管理是決定1+1>2的關鍵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