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甘肅的產業結構表現為典型的重工業化和資源依賴型特征,石化、有色金屬、鋼鐵、煤電、建材等資源開采和原材料加工業所占比重大。各企業之間缺乏橫向、尤其是縱向的關聯,沒有形成上下游生產綜合體,產業分布呈現單兵作戰的“孤島型”特征,造成產業鏈條短,產品結構單一,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下。
在政協甘肅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有關甘肅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加快發展的客觀需要,走循環經濟之路、探索資源型省份建設“兩型”社會成為廣大委員們熱議的“焦點”。
■現狀:
五大因素制約甘肅循環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2012年以來,甘肅省招商引資的循環經濟項目達2164個,占招商引資項目總數的80%;全省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的2.26噸標煤下降至2011年的1.756噸標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連續5年下降7%以上。2011年我省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年度計劃目標下降0.15個百分點,氨氮排放量比年度計劃目標下降0.23個百分點。
農工黨甘肅省委員會提出,目前制約甘肅循環經濟發展主要包括五大因素:產業鏈缺環嚴重,特別是部分產業缺乏構建循環經濟生產體系的關鍵鏈補企業,大部分企業處于生產鏈的底部;科技和智力支撐薄弱。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甘肅省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比較缺乏,科技研發投入相對較少,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資金供給不足。甘肅省總體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政府和企業的財力都比較薄弱,金融發展不足,融資能力低下,吸引和利用省外資金的能力和規模有限,導致循環經濟發展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政策法規不健全,導致甘肅循環經濟的發展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法規保障和支持;發展氛圍不夠濃厚。由于發展循環經濟周期長、見效慢,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還不是很高。從企業角度看,由于發展循環經濟的前期投入成本較高,很多企業對于轉變經營模式、發展循環經濟缺少實質性行動。
■建議:
建立符合甘肅實際的發展指標體系
對此,農工黨甘肅省委員會建議,加強循環經濟理論建設,更貼近生產實際,更貼近市場。在具體的操作中,循環經濟具有投入大、收效緩慢、科技含量高、終端市場有待開發等特點。怎樣創立適合甘肅實際的循環經濟理論,實現政府作為與市場競爭的良性互補,既能夠為全國借鑒,又能夠符合甘肅實際,是經濟理論工作者需要重點努力的。
建議加大對重點企業的幫扶力度,以科技促進企業技術的升級換代,降低企業能耗,對需要改造的企業給予貸款、稅收的支持,用金融、政策的工具幫助甘肅企業科技升級,節省能源。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甘肅第三產業、生態農業,發揮第三產業廣泛吸納就業、生態農業與環境友好的特點,調整社會經濟結構,用產業的力量改善環境。
循環經濟具有投資大、見效慢的特點,要發展甘肅的循環經濟,離不開金融的巨大支持。建議銀行應采取低息、無息貸款的方式,對省內重點循環經濟項目進行支持。同時,政府也應該采取一定時期內少征稅或者不征稅的辦法支持循環經濟項目快速發展。
同時,我省應考慮自身特點和實際,同時考慮相關指標的可獲取性,建立符合甘肅實際的循環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同時,將地方循環經濟指標納入政績考核,對未能達到發展指標的地方政府采取措施,督促其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