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12月1日起至2013年10月30日于正館203陳列室推出“金成旭映—清雍正琺瑯彩瓷特展”,展出146件雍正朝琺瑯彩瓷,從彩料提煉技術和裝飾紋樣兩個面向,一探琺瑯彩瓷在雍正朝的轉變與發展,同時特選12件景德鎮御窯廠生產的洋彩瓷器,與清宮所造并美同展。故宮典藏之雍正琺瑯彩瓷近180余件,無論質地和數量,均堪稱世界之冠,故宮表示,這項特展透過實物檢證文獻記載,讓觀眾進一步認識集詩、書、畫、印四元素于一體的雍正朝琺瑯彩瓷。
故宮研究人員指出,“琺瑯彩瓷”指的是使用琺瑯料以混融中西繪法進行裝飾的瓷器,生產地位于清宮中的造辦處。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于清宮舊藏,加上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致,故自紫禁城開放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即成為藏家鑒賞追逐的目標。坊間對于此類產品也出現“古月軒瓷”,由金姓(名成,字旭映)或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等多種說法。時至今日,檢閱相關文獻與檔案,可知幾乎傳世的所有琺瑯彩瓷自盛清后皆收藏于干清宮中的庫房里;不僅流傳有緒,甚至連同乾隆朝配制的楠木匣一起收貯,明顯可知并無“古月軒”典藏或衍生的胡姓畫匠之說。
研究人員并指出,“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在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文。事實上,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康熙朝時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必須使用原施于金屬胎的琺瑯料施涂于瓷器上,由于康熙朝時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在以西洋技術為前導下,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見,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沖擊;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試驗,冀望能開創出屬于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直至雍正六年(1728)怡親王允祥在造辦處主持彩料提煉計劃,才終于成功地提煉出十八種顏色,為雍正琺瑯彩瓷的產燒取得突破性的成果;但其中并未包含紅色顏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親王仍然必須持續督促研發工作的進行。不過透過現在的顯微觀測,卻發現雍正朝其實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發色的技術,此一傳承,自康熙朝從廣東民間試煉研發而成進入清宮,乃至拓展至景德鎮的金紅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輝映。
故宮也建議觀眾在觀賞之余,能感受雍正琺瑯彩瓷的帝王氣象。由于雍正皇帝在裝飾紋樣上倡導“內廷恭造式樣”,要求宮廷文物必須與宮外生產的“外造之氣”有所區別,親自下達“秀雅”、“細致”的御旨,特別指定唐岱、戴恒、賀金昆、湯振基和郎世寧等宮廷畫家為畫琺瑯器制作稿樣。影響所及,無論是滿飾紋樣或裝飾有詩、書、畫、印四種元素的組群,無不美輪美奐,展現獨特的帝王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