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可謂家具行業中的高端產品,每套動輒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近日記者獲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紅木家具價格出現大幅下調,相關投訴也有所增多。
不久前,北京市木材家具質檢站公布了最新市場調查結果,北京市場上80%的紅木家具都使用了不值錢的淺色邊材,而且絕大多數商家并未告知消費者。專家指出,使用了邊材的紅木家具與合格產品價值相去甚遠。
使用邊材令紅木家具價值打折扣在北京市木材家具質檢站實驗室現場,記者看到一根紅木木料被當場鋸開,一圈淺色的“邊兒”立即現了形。據有關專家介紹,這一圈兒淺邊就是邊材,由于強度不夠、顏色不對加上易生蟲,幾乎分文不值。但隨著紅木原料價格上漲,紅木家具摻邊材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據中消協統計,2008年受理紅木家具投訴涉及金額占全部家具類投訴的31.85%。紅木家具糾紛中有六成是因為商家沒有告知消費者所購家具含邊材。而根據紅木國家標準,只有紫檀木、花梨木等8類木材的心材才能稱為紅木,用這8類木材心材制成的家具才能稱為全紅木家具。而《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規定,紅木家具的外表和承重部位均不能使用邊材,邊材總用量不能超過10%。
有業內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套價值約5萬元左右的花梨5件套家具為例,椅子兩腿之間的橫梁、椅子背、側面的非承重隱蔽部位大約占1/4至1/3。如果這些部位摻入超過1/10的邊材,做成家具后價格會相差近萬元。
紅木家具魚目混珠現象嚴重
明明買的是名貴的紅酸枝全紅木家具,可有些部件用的卻是其他廉價木種;標價5萬元一套的黃花梨圈椅,實際上材質用的卻是價格相差懸殊的亞花梨;一些標稱海南黃花梨的只是越南黃花梨,產地一字之差,價格卻有天壤之別;有的以盧氏黑黃檀冒充小葉紫檀,或在普通木材表面涂上紅木色漆來蒙騙消費者……
據業內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些制假現象絕不是個別問題,目前紅木市場中約有三成產品是以次充好。“現在造假的手法越來越多,連收藏家都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時間來辨別真偽。”
作為紅木家具的消費者來說,極少有人具有識別紅木材質的專業知識,很難搞清楚所購家具材質的真偽。一旦發生消費爭執,消費者在維權過程中,僅憑一些機構出具的家具材質檢測報告,往往難以獲得法律的認可。
行業亟須市場監管和理性消費
眾多業內人士認為,紅木家具市場要走向良性化發展,必須在完善行業監管的同時,強調理性消費,不要過度炒作紅木家具。
2007年,紅木家具的瘋狂漲價讓很多業內人士心驚膽戰,而2008年,紅木價格的一路下跌又讓人寒心。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材質研究專家周默明確表示,印度紫檀并非已經絕世的珍品,而是商家炒作的流言。
記者在北京西四環某紅木大觀樓看到,偌大的市場中客流稀少。有商家對記者說:“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生意特別冷清,紅木家具的價格從去年年初開始回落,直至現在降價40%—50%,這樣大的降幅在十多年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2008年9月1日,《中國深色名貴硬木家具標準》出臺,規定銷售的紅木家具必須標明產品名、木材、輔料、木材產地、質量等級、涂料、規格等。然而,業內資深人士黃翔卻用硬木不等于紅木、規范不等于執行來概括這一標準。他說:“現在市場上沒有多少家企業和經銷商認真履行這個規定,輔料、產地、規格,企業和經銷商無論怎么改,都很容易蒙蔽消費者。”
業內人士呼吁,應該采取相關部門聯手的方式,盡快加強紅木家具的市場監管問題。一方面要求行業協會盡快出臺紅木家具產品規范細則,如成套家具同一材質用料必須達到一定比例,才能冠以相關名稱,同時細化市場流行的材質名稱;另一方面海關、檢疫和稅務部門要加大對此類暴利產品的征稅監管力度,通過建立跨國的原產地認證機制,最大限度地實現“終端倒追”制度。
根據國家標準,紅木的范圍被確定為5屬8類。5屬是以樹木學的分類來命名,分別是紫檀屬、黃檀屬、柿屬、崖豆屬及鐵刀木屬。8類是以木材的商品名來命名,包括紫檀木、花梨木、香枝木、黑酸枝、紅酸枝、烏木、條紋烏木和雞翅木。標準同時規定,紅木是指這5屬8類木料的心材,木材含水率12%時的木料密度大于0.76克/立方厘米。心材是指樹木的中心、無生活細胞的部分,木材結構至細。除此之外的木材制作成的家具都不能稱為紅木家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