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具的三大藝術特色
來源: 新華網

紫檀龍紋御案 清乾隆
清式家具的產地主要有廣州、蘇州、北京三處,它們各代表一個地區的風格、特點,被認為代表清式家具的三大名作。其中,又以廣作最為突出,且有大批珍貴的傳世實物。
清代家具的三大藝術風格——清代家具概論
文/胡德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中國家具藝術(藝術裝修效果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經過歷代勞動人們的發展創新,到清代,能工巧匠輩出。清代家具大體分為三個階段。清代家具在康熙前期基本保留著明代風格特點,盡管有些微妙變化,還應屬于明式家具。自雍正至乾隆晚期,已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并形成了獨特的清式風格,并形成以京作、蘇作和廣作為代表的三大流派。嘉慶、道興以后至清末民國時期,由于國力衰敗,加上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內戰亂頻繁,各項民族手工藝均遭到嚴重破壞,在這種社會環境中,根本無法造就技藝高超的匠師。再加上珍貴木材來源枯竭,家具藝術每況愈下,而進入衰落時期。可以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的繁榮,為清式家具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廣式家具
明末清初,廣州由于它特定的地理位置,便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門戶。隨著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各種手工藝行業也都隨之恢復和發展起來。加之廣東又是貴重木材的主要產地,南洋各國的優質木材也多由廣州進口,制作家具的材料比較充裕。以上這些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賦予廣式家具獨特的藝術風格。
廣式家具的特點之一是用料粗大充裕。家具的各部構件,多用一塊大料鎪挖出各種曲邊。如果是重要的承重部位,不論彎曲度有多大,一般不使用拼接作法,而習慣用一木挖成。廣式家具為講求木性一致,大多用一種木料制成。通常所見的廣式家具,或紫檀、或紅木、皆為清一色的同一木質,決不摻雜別種木材。而且廣式家具不加漆飾,讓人一看便有實實在在、一目了然之感。
廣式家具特點之二則是裝飾花紋雕刻深浚、刀法圓熟,磨工精細。它的雕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西方建筑雕刻的影響,雕刻花紋隆起較高,個別部位近乎圓雕。加上磨工精細,使花紋表面瑩滑如玉,絲豪不露刀鑿痕跡。常見雕刻花紋由于雕刻較深,而富于立體感。在雕刻時,除圖案紋飾外,其余則用刀鏟平。再經打磨平整,雖有紋脈相隔,但從整個地子看,決無此起彼伏高低不平的現象。在板面紋理復雜,鏟刀處處受阻的情況下,能把襯地處理得非常平,在當時手工操作的條件下,是很不容易的。這種雕刻風格在廣式家具中是較為突出的。
廣式家具特點之三是雕刻花紋也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明末清初之際,西方的建筑、雕刻、繪畫等技藝逐漸為中國所應用,自清代雍正至乾隆、嘉慶時期,摹仿西式建筑的風氣大盛。除廣州外,其它地區也有這種現象。如:在北京興建的圓明園,其中就有不少建筑從形式到室內裝修,無一不是西洋風格。為裝修這些殿堂,清廷每年除從廣州定做、采辦大批家具外,還從廣州挑選優秀工匠到皇宮,為皇家制作與這些建筑風格相協調的中西結合式家具。即以中國傳統方式制成家具后,再用雕刻、鑲嵌等工藝裝飾花紋。這種西式花紋,通常是一種形似牡丹的花紋,亦稱西番蓮。這種花紋線條流暢,變化多樣,可以根據不同器形而隨意伸展枝條。它的特點是多以一朵或幾朵花為中心,向四外伸展,且大都上下左右對稱,如果裝飾在圓形器物上,其枝葉多作循環式,各面紋飾銜接巧妙,很難分辨它們的首尾。廣式家具除裝飾西式花紋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傳統花紋。如各種形式的海水云龍、海水江崖、云紋、鳳紋、蘷飾、蝙蝠紋、磬紋、纏枝或折枝花卉以及各種花邊裝飾等。有的廣式家具中西兩種紋飾兼而有之,也有些廣式家具乍看都是中國傳統花紋,但細看起來,總或多或少地帶有西式痕跡,為我們鑒定廣式家具提供了依據。當然,我們也不能單憑這一點一滴的痕跡就下結論,還要從用材,做工、造型、紋飾等方面綜合考慮。
清代初期,為適應對外貿易的發展,廣州的各種官營和私營手工業都相繼恢復和發展起來,給家具藝術增添了色彩。形成與明式家具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這種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雕刻和鑲嵌的藝術手法上。鑲嵌作品多為插屏、掛屏、屏風(屏風裝修效果圖)、箱子、柜子等,原料以木雕、象牙雕、景泰蘭、玻璃畫等為主。提到鑲嵌,人們多與漆器聯系在一起。原因是中國鑲嵌藝術多以漆作地,而廣式家具的鑲嵌卻不見漆,是有別于其它地區的一個明顯特征,傳世作品也較多。內容多以山水風景、樹石花卉、鳥獸、神話故事及反映現實生活的風土人情等為題。廣州還有一種以玻璃油畫為裝飾材料的家具,也以屏類家具最為常見。玻璃油畫就是在玻璃上畫的油彩畫,于明末清初傳入中國。首先在廣州興起,曾形成專業生產。中國現存的玻璃油畫,除直接由外國進口外,大都由廣州生產。
蘇式家具
蘇式家具是指長江中下游一帶所生產的家具。蘇式家具形成較早,明式家具即以蘇式家具為主。它以造型優美、線條流暢、用料和結構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點和樸素、大方的格調博得了世人的贊賞。進入清代以后,隨著社會風氣的變化,蘇式家具也開始向華而不實的方面轉變。這時所講的蘇式家具主要指清代而言。
清代蘇式家具注重裝飾,又處處體現節儉意識。床榻椅子(椅子裝修效果圖)等類家具的座圍,多用小塊木料兩端做榫格角攢成拐子紋,既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又達到物盡其用的目的。坐面多用藤心,既使坐面具備彈性,透氣性又好,同時也節省了木料。為了節省木料,暗處構件還常以雜木代替,這種情況多表現在器物里面的穿帶上。從明清兩代的蘇式家具看,十有八九都有這種現象。蘇式家具里側都油漆里,目的在于避免穿帶受潮變形,同時也有遮丑的作用。清代蘇式家具的鑲嵌和雕刻主要表現在箱柜和屏聯上,以普通柜格為例,通常以硬木做成框架,當中起槽鑲一塊松木或杉木板,然后按漆工工序做成素漆面。漆面陰干后,先在漆面上描畫畫稿,再按圖案形式用刀挖槽兒,將事先按圖做好的嵌件鑲進槽內,用臘粘牢,即為成品。蘇式家具的鑲嵌材料也大多用小碎料堆嵌而成,整板大面積雕刻成器的不多。常見的鑲嵌材料多為玉石、象牙、螺甸和各種顏色的彩石。也有相當數量的木雕,在各種木雕當中又有不少是雞翅木制作的。蘇式家具鑲嵌手法的優點是可以充分利用材料,哪怕只有黃豆大小的玉石或羅甸碎渣都不會廢棄。清代蘇式家具的裝飾題材多取自歷代名人畫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鳥、風景以及各種神話傳說為主。其次是傳統紋飾,如:海水江崖、海水云龍、龍戲珠、龍鳳呈祥等。折枝花卉亦很普遍,大多借其諧音寓意一句吉祥語。局部裝飾花紋多以纏枝蓮和纏枝牡丹為主,西洋花紋極為少見。一般情況下,蘇式的纏枝蓮與廣式的西番蓮,已成為區別蘇式和廣式的一個特征。
京作家具
京作家具一般以清宮造辦處制作的家具為主。造辦處有單獨的廣木作,由廣東征選優秀工匠充任,所制器物較多地體現著廣式風格。但由于木料多由廣州運來,一車木料輾轉數月才能運到北京。沿途人力、物力、花費開銷自不必說。皇帝本人也深知這一點。為節省木材,造辦處在制作某一件家具前都必須先畫樣呈覽,經皇帝批準后,方可制作。在這些御批中經常記載有這樣的事,皇帝看了后覺得某部分用料稍大,及時批示將某部分收小些,久而久之,形成京作家具較廣作家具用料小的特點。在造辦處普通木作中,多由江南地區招收工匠,作工趨向蘇式。不同的是他們在清宮造辦處制作的家具較蘇州地區用料要大,而且摻假的情況也不多。從紋飾上看,京作家具較其它地區又獨具風格。它從皇家收藏的古代銅器和石刻藝術上吸取素材,巧妙地裝飾在家具上。清代在明代的基礎上又發展得更加廣泛了。明代多限于裝飾翹頭案的牙板和案足間的擋板,清代則在桌案、椅凳、箱柜上普遍應用。明代多雕刻夔龍、螭虎龍(北京匠師多稱其為拐子龍或草龍),而清代則是夔龍、夔鳳、拐子紋、螭紋、虬紋、饕餮紋、獸面紋、雷紋、蟬紋、勾卷紋等無所不有,根據家具的不同造型特點而施以各種不同形態的紋飾,顯示出各式古色古香、文靜典雅的藝術形象。
清式家具雖不如明式家具那樣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在造型藝術和風格上也存在差異,顯得厚重有余,俊秀不足,略給人以沉悶笨重之感。但從另一方面說,由于清式家具以富麗、豪華、穩重、威嚴為準則,用材厚重,采用多種材料、多種形式,巧妙地裝飾在家具上,給人以穩重、精致、豪華、艷麗之感,效果甚佳。因而,清式家具在中國家具藝術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