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天時物業負責人吳先生稱,地產業是香港經濟的其中一個“火車頭”,帶動各行各業發展;假如地產業出現波動甚至急瀉,除地產代理從業員生計直接受影響,勢必造成“?骨牌”連鎖反應,其他行業如裝修等亦難以獨善其身,受牽連市民人數難以估計。
他說:“所謂‘唇亡齒寒’,地產交投淡靜,其他行業一定唔掂。最直接受影響的除了地產經紀,銀行、律師行、廣告、建筑裝修、運輸、零售等等,全部都不能幸免;市民整體收入減少,消費自然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吳以沙士疫潮為例說:“當時樓市淡靜,市民不買樓,好快已經有律師樓職員打電話問我們‘點解無生意介紹?’”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則指出,樓市交投轉趨淡靜,拖累裝修業亦明顯受到影響,不少工人開工不足,收入銳減處于“吊鹽水”狀態,又要臨時轉投其他工程業,甚至尋找兼職幫補生計,情況不容忽視。
周指出,由于裝修工人流動性相當高,暫時未能確認實際從業員數字,估計全港任職裝修業工人,大約有3萬至5萬人不等;估計2013年本港裝修業務較以往樓市暢旺時期,大幅縮減約1/3。裝修工程減少,生意額下降,工人收入自然大減;假如樓市進一步惡化,最少數以千計裝修工人生活將進一步直接受影響。
周聯僑認為,雖然近年本港多項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展開,加上市面有不少樓宇翻新、斜坡維修及水管復修工程進行,可以吸納部分受影響裝修工人,令裝修工人失業危機沒有即時“浮面”,但只屬杯水車薪。加上裝修工人失業率有輕微上升趨勢,顯示樓市失衡導致裝修業大量工人失業風險,實際仍然存在。
律師樓收入銳減1/3
周又稱,市道暢旺時期,一般裝修工人開工足,收入仍可達2至3萬元;但現時已大減至1萬多元,屬于“吊鹽水”,僅僅足夠應付開支,情況令人擔憂;他認為當局必須正視問題,加快落實重新興建公共房屋、或展開其他基建工程,紓緩因樓市波動產生的連鎖反應,減少大量裝修業工人受牽連失業風險。
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事務律師行是其中一支香港樓市“探熱針”,不少“行家”早已察覺物業市場轉差,相關收入銳減1/3。陸補充說:“單純辦理物業買賣的事務律師行,現時經營非常困難,必須靠兼其他事務才能生存。較早時候,已聽聞‘行家’吐苦水,樓宇買賣生意已大跌1/3,相信來年只會繼續變差,要靠其他業務‘頂住’。”
律師梁永鏗亦稱:“自從港府推出連串樓宇‘辣招’后,事務律師行有關樓宇買賣生意已大跌近1/2,二手物業市場更加淡靜,相信未來日子會變得更差,專營物業買賣的事務律師行,想進行轉型又非常困難,要掙扎求存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