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兩會”往往是全國“兩會”的風向標和前哨戰,開封市政協委員王宏權在一家國內專業從事地下工程結構抗浮與基坑技術的企業工作,今年他從反思“霧都倫敦”的角度,向當地的“兩會”提出了大力發展綠色建材、環保建材的提案。
地方“兩會”作鋪墊
他認為,目前全國面臨十面“霾”伏,與建筑業息息相關的水泥、鋼鐵等都是工業能耗大戶,在生產、物流過程中,是化為PM2.5污染的主要推手,但鑒于很多建材工藝技術落后,王宏權建議,有必要加大綠色建材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對落后的建材技術限時淘汰,大力推廣節能減排的新技術、新材料。減少鋼材、水泥等傳統建筑材料用量,從生產源頭減少揚塵污染。“兩會”前夕,由于受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霧霾天氣影響,關系到人居和室內健康的綠色建材頗受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的關注。廣東省政協委員李楚源建議廣東啟動綠色稅收制度,將稅負逐步從對收入征稅轉移到對環境有害的行為征稅,鼓勵企業研發生產抗霧霾的綠色建筑材料。李委員認為,一旦環境保護稅開征,原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傳統企業就會在環保方面加大投入,而一些綠色企業研發生產抗霧霾產品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
據了解,淄博市為確保綠色建材生產供應體系健康發展,在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黃河淤泥、赤泥等固體廢棄物生產新型墻材方面創新成果突出,目前相關生產企業已發展到112家,種類有煤矸石燒結磚、輕質隔墻板、加氣混凝土砌塊、聚氨酯保溫材料等10余種,年產量達到26億塊(折標磚),累計生產新型墻材152億塊,利用廢渣2470萬噸,節約標準煤95萬噸,節約耕地16720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效益。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生態環境建材分會副秘書長王忠勇認為,各地之所以大力推動綠色建材的發展,關鍵是“要想蓋更多的綠色建筑,就必須用更多的綠色建材”。他還認為:“目前一些城市非常重視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農村廢棄物的可持續利用和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這些都事關PM2.5的防治問題。”
而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將更多的科技力量放在利用綠色建材下鄉推進農居改造、改善農居住宅質量方面。這家研究院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建設適合農村需求,以工業化、規模化方式生產的高品質農村住宅。“我們今年將研發出更多采用建筑垃圾的循環建材,配合政府進行綠色建材下鄉,支持村鎮建設集成房屋示范工程”。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
政府推動,開局良好
一年四季在于春,今年綠色建材開局良好!如山東濰坊市濱海區卓達新材料產業園一期項目正月初八就開始復工。“當天有3家施工單位、100多名施工人員返場施工,近期將增加到6家施工單位、幾百名施工隊伍。”正在現場指揮施工的卓達工程師石萬松說。據了解,卓達新材料產業園一期項目總投資12億元,主要以生產煤矸石、粉煤灰、秸稈和建筑垃圾等工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的循環材料為主,包括內外墻裝飾板、整體房屋兩大系列。
石萬松說:“這些產品的甲醛、甲苯為零釋放,并具有防火、隔熱、無毒、無輻射等性能,從生產到使用的整個過程都不會對環境帶來任何影響。”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前副主任王玨林則認為,由于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被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對建材提出了更多長壽命、好性能、綠色低碳的要求。“現在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已經不是開發商的紙上談兵,而是在施工現場真刀真槍的實干。”他表示。
國華置業有限公司副總裁鞏向民也表示,過去房子不愁賣時,大家對綠色發展都抱無所謂的態度,現在大環境變了,房地產開發企業愿意增加成本使用綠色建材,這樣既能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好房子,又能提高建材商發展綠色建材的積極性,實現了房地產業與建材業兩大產業鏈的雙贏。何樂而不為?
據了解,許多地方都在轉型中積極支持這一產業發展。近日,中國建筑裝飾材料(東北)示范產業園項目落戶遼寧彰武。這個產業園將建設以建筑裝飾材料生產為主導、以研發為支撐、以生產加工和物流集散為基礎的集產、學、研為一體的國家級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逐步將彰武縣打造成為中國建筑裝飾材料研發企業集聚區、全國重要的建筑裝飾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建筑裝飾材料物流中心。“鑒于我國建材企業大部分是中小型民營企業,沒能形成規模化,專業性和集中度都比較差,如果發揮示范園區的作用,就有可能收攏五指,進行集中研發和技術創新與改造,從數量增長到質量增長,最終實現綠色轉型”。中裝設計院院長熊兆寬認為。他希望國家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真正支持那些“集產學研一體、打通產業鏈、能自主研發、承擔國家課題的高品質、高質量新型建材示范園區。”
截至目前,山東在這方面成果顯著,涌現出了可年產Low-E節能玻璃800多萬平方米的金晶集團;可生產優質聚氨酯產品的高科技企業聯創公司;可年產陶瓷纖維制品20萬噸、巖棉制品15萬噸的亞洲最大陶瓷纖維生產基地魯陽公司。
當然,建材業從傳統能耗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也需要強大的政策保障。政府方面首先應該在行業布局、制定標準規范方面給予更多先行支持。比如保障性住房綠色成規模、體量大,完全可以對綠色建材先行先試。另外,“綠色建筑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應發揮其應有作用。“在這一領域,我個人估計約有2萬億元的市場需求在等著建材行業。”王忠勇頗有信心地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