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們還在講2014是中國陶瓷出口品牌元年,年中總結的時候,品牌化思路和運營已經開始成為不少陶瓷企業的和行業人士討論的關鍵詞,雖然還不是行業的熱詞。
羅馬帝國不是一朝建成的,品牌國際化也自然不易。講到品牌建設,一般的想法是打造一個品牌尤其是國際品牌所需要的時間往往是以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來計算的,應該說迄今為止世界上大多數品牌都是這樣。互聯網時代讓互聯網和IT企業的品牌打造進程大幅度縮短,比如Google和Facebook都不超過20年。最新的變化是,玩電動汽車的Tesla(特斯拉)不屬于互聯網產業,但它的歷史也不到20年。拿與最火熱的移動互聯產業密切相關的手機行業來說,華為和聯想現在已經成為初露端倪的世界級品牌,它們的歷史都不超過30年。陶瓷行業翹楚Porcelanosa(寶路莎)也才40歲出頭。換個角度說,以更短的時間打造世界級的品牌不是沒有可能,不必動輒就講半個世紀百年如何如何。另一個事實是,能在短時間內打造世界級品牌的企業實在是鳳毛麟角。經過短短30年,我們的陶瓷企業如過江之鯽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Made in China走遍世界。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時至今日,我們的陶瓷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很頭痛的問題之一也是Made in China。主要因于良莠不齊的品質、服務和品牌影響力,加之中國陶瓷行業還沒有重量級和國際化如華為聯想般的企業,絕大部分陶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得分還是中國陶瓷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平均印象分,準確地說比應得的平均分還要低得多。陶瓷出口人經常會聽到國際客戶評價中國陶瓷企業的時候會首先講中國陶瓷如何如何,意大利陶瓷這般這般,一副似曾相識的調子。一如中國朋友們攀老鄉的時候,經常會講廣東人怎么樣,上海人怎么樣,雖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很多人更希望或者是認為更客觀的評價是王二麻子怎么樣,張大路如何如何。
勢單則力孤。陶瓷企業的品牌國際化如果是單打獨斗式的,必然需要更長的時間,雖然這幾乎是很難避免的局面。如果能有盟主級的企業聯手,品牌國際化的速度自然可以快一些。但無論是單打獨斗還是抱團出海,企業自身的品牌建設都必需企業自己來系統規劃。
首先的問題是,思路決定行動。很多企業在事實上都把出口業務視為國內業務的補充,既然是補充,就很難有長效的規劃,尤其是很難形成長效的執行。令人遺憾的是,很少有企業客觀全面地評價過出口業務的效益。
萬丈高樓平地起,建同樣高度同等品質的樓不一定總需要前人那么長的時間,但地基永遠是第一步。處在產品致勝的發展階段,產品就是陶瓷品牌國際化的地基。老調重彈一下,走遍了那么多國際國內領先的同行,他們在產品開發上未必會比別人慢,但一定是花了更多的時間精力等各種投入。如果說慢工出細活有點過時,精工出精品則是永遠的道理。產品研發是如此,品牌國際化建設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