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14時,“上海燈具城首屆照明業界設計師論壇”在上海燈具城5樓舉行,來自市政工程設計院、市建筑設計院、照明設計公司、工程公司、室內裝潢設計、建筑方、燈具廠商、協會媒體等各方代表共200余人齊聚會場,以上海燈具城為平臺,基于當下照明市場,以“開拓·設計·共存”為主題展開交流對話,共同探討“業主——設計師——廠商——經銷商”四方的復雜關系,而其中又以照明設計師與燈具廠商的關系最為核心。
“要有光”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光是我們人類以及地球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物質,是生命之源,甚至我們的眼睛只有接受從物體上反射回來的光才能看見它們的存在。我們根本不敢去做“假如沒有了光……”這樣讓人不寒而栗的假設,數不勝數的好萊塢大片已經描繪過世界末日的場景。
然而人類生產光,企圖照亮另一半的黑夜,卻并不如同上帝“說”那樣只需要一個輕而易舉的念頭,其材質從火把、松明、蠟燭,到一百三十多年前發明的電燈泡,再到當下盛行的節能燈、LED,人造光的用途也從最基本的照明功用,到培育、亮化、造型、氛圍營造等越來越廣的范圍。照明行業愈加重要的同時,發展也是愈發的迅猛,市場潛力隨之也愈來愈大。如其控制方式從最開始的手動到聲控、感應、智能控制不說,甚至已經發展到了互聯網、衛星同步控制。而以其最為基本的材質而言,國家政策傾向,市場對新能源的熱衷等因素,白熾燈逐漸為日光燈、節能燈、LED燈等更加高效節能、綠色環保的產品取代,照明產業轉型已是必然。
其中又以LED的殺入最為醒目,據市場研究機構NPD Display Search估計,2014到2017年,用于路燈、直下式背光、射燈和其他高亮度應用設備的高功率LED出貨量年復合成長率(CAGR)將達13%;該機構的LED照明和顯示器供需季報(Quarterly LED Lighting and Display Supply/DemandReport)還預測,高功率LED需求量將從2014年的185億顆增至2017年的270億顆。而國內《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中國逐步降低熒光燈含汞量路線圖》等相關政策業已相繼出臺,白熾燈淘汰路線圖已經繪制,LED在各類照明領域誘人的爆炸式發展前景引發的是硝煙的戰爭,然而這位名副其實的“革命者”也并非一帆風順,也存在著產業結構、設計工藝、生產技術以及創新應用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無論是對業主、設計師,還是對廠商和經銷商來說,都極具挑戰。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照明產業一路迸進,然而亙古的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一問題還是值得一問。在業界中誰才是第一位的,設計師還是廠商才是發展的靈魂?會場上80%的出席人員都是設計師的事實就已經昭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無疑設計師是照明工程的主要推動力量,甚至能夠直接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審美理念等,而設計師也更多的是需要對項目最終的亮化效果負責。與此同時,設計師也是品牌活力、市場競爭強有力的保證,企業自己擁有的設計師數量和質量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該企業的能力,不只限于燈具設計師,還有工業設計師、建筑設計師、裝修設計師、結構設計師等其他門類,現代都市建筑研究院設計總監馬戈在論壇上分享了Flos、Louis Poulsen等世界頂級燈具公司擁有自己設計師團隊的做法,馬戈同時說到,“設計師過多是否會造成產品混亂?他們的解決辦法是每次只用一個設計師。”
設計師有創意、想法,也有經驗,但設計師的初衷不會憑空完成,從觀念到產品落地需要途經的是漫長而曲折的路程,如果全然不顧廠商及生產技術,不研究燈具,想象最終只能成為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麥索照明方面的人士精確地給出了設計師的定位,“設計師與藝術家同樣是做美的東西,但設計師做出來給人來體驗的,是要給人親近的。是一種親近感的美學。”她同時談到了設計師的要求,要做一個有責任的、有職業精神的設計師,“除了對建筑及景觀,還要對產品、產品光學、材料非常了解,才能相得益彰,與功能需求不分開,同時滿足人的審美需求。”設計師要“研究燈具的結構,陰影,暗光的再現,以及人對光的需要。”馬戈也說到。
“在一起”
然而,也正如同“蛋生雞”、“雞生蛋”一樣,照明設計師與生產廠商的關系更像是首尾相連、相互牽制的太極圖,他們只有“在一起”,相互理解,盡可能縮短相互間的距離,項目才能進行下去并得以最終順利落地。
燈具生產廠商自動擔當起了設計師的配角,提供“見光不見燈”背后的一系列技術支持,然而關鍵的問題正是在LED重新洗牌的時代中,“怎樣做好照明配角”?“在一起”并不是那么容易,樂雷光電副總經理李紅霞說,“設計師他有一些困惑,思想所達到的地方,廠商公司未必能夠打得到,設計都是意識性的東西,它要落地呢,我們廠商這邊不一定能落地。”再加上圖紙效果與實際效果相差較大,另外產品和產品質量都不可靠,甚至有一些廠商為了壓低價格不惜以犧牲質量,“所以很多設計師喜歡靜止的產品。”
在品光照明設計設計總監倪斌看來,照明設計師至少要滿足場所、甲方、節能、室內設計師四方的要求,他不僅要考慮感覺和定位,考慮照明回路、光感分布、氛圍、意向、視覺焦點、光斑補充等等,“以光與重現模擬周遭的感覺和場景”,為了最終效果,謀篇布局之后,還要精確把握到每個燈具的顏色,考慮色溫選擇與顯示,初衷才能完美得以呈現。但“設計師不會告訴你要什么樣的燈”,亞明照明項目總監顧青說,廠商與設計師需要更為專業的溝通,“不是燈的溝通,而是談光。”
問題就開始復雜起來,它涉及到關鍵因素如燈具結構、配光、光色、光效、散光、波體等,其背后則是電源驅動、電壓功率、流明、光衰、控制,還有后期維修更換、防水、安全、絕緣、耐水、軟化、高低溫等,而將這一系列復雜問題置放到作為新技術的LED及其現有的市場形態之中,情形就更為錯綜復雜。然而只有真正解決了這些最為基礎的問題,設計師與廠商之間才不會成為永不可解的死結,照明市場也才能真正的高歌猛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