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簡一董事長李志林從博鰲亞洲論壇歸來,就中國制造、中國企業“走出去”、中國企業經營哲學等話題進行了獨家探討,且聽大視野下的新觀點。

《頂尖會面》對話周文重:“中國制造”的深刻反思
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李志林參與《頂尖會面》論壇,與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等嘉賓對話。李志林表示,“中國制造”話題是對話核心。
“春節期間中國游客紛紛赴日本搶購電飯煲和馬桶已經點燃了中國制造反思的一把火,一個制造大國生產的產品為什么連自己國民都不認同?”李志林認為,歸根結底還是需要把自己的產品做好。“產品不做好,別說‘走出去’,連國內消費者都不認可。”
如何把自己的東西做好?這就又談到“工匠”精神。“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有兩個層面,一是不斷堅持技術水平提高,心無旁鶩,堅持不懈而充滿自信;二是站在消費者立場,把產品做得精益求精。當你專著且堅持,你才有可能不斷把產品做好,才能把附加值做起來,才能夠逐步實現遠大戰略。”李志林表示,對話主要沿著這一個脈絡,中國制造出路——中國企業走出去——關鍵要做好自己——如何做好自己。
記者:您在博鰲期間跟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就中國制造進行了《頂尖會面》的深度探討,相信很多行業人士也很想知道李總講了什么?
李志林:核心就是講中國制造的問題。從以前我們出口的模式主要靠量大便宜,但它附加很低甚至沒有品牌,長期不可持續。我們已經面臨著用什么方式走出去的問題。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去日本搶購電飯煲和馬桶,已經點了中國制造反思的一把火。為什么中國消費者對我們自己的產品,一個制造大國的產品并不認同,為什么?這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了。
中國制造“走出去”:需要“創新+品牌”驅動
“目前中國經濟GDP已世界第二,繼續發展必需融入世界經濟。中國企業‘走出去’是必然趨勢。”李志林分析,中國是制造大國或者說世界工廠,比如瓷磚產量占世界2/3。但“中國制造”在世界上的形象是“量大、質低、沒品牌”,根本原因是創新力不足、效率低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以及純貿易的指導思想。
兩會期間李總理提出“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就是要創造附加值。附加值來自哪方面呢?李志林指出,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創新,只有差異化創新的先進產品才有更高的附加值,二是要走品牌路線,靠品牌去溢價。
李志林透露,簡一在國際市場的拓展即沿著這一思路。“我們的核心產品是大理石瓷磚,依靠創新的產品攻占國際市場。同時我們在國際市場主動地建立簡一品牌。”目前簡一的國際化戰略已經啟動,已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30多個專賣店,得到了國外合作伙伴認同和參與。
記者:“中國制造”在國外其實是廉價品的代名詞,中國企業比如簡一如何走出去?
李志林:這次總理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其中有一句話就說到,要從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就是要創造附加值,附加值來自哪方面呢?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創新,只有差異化創新的先進產品才有更高的附加值,第二個要走品牌路線,靠品牌去溢價。所以在簡一在國際市場上也按這個思路,我們靠創新的大理石瓷磚產品去打國際市場,同時我們在國際市場開始主動的建立簡一品牌。
博鰲歸來:戰略方向不變,信心更足
從博鰲歸來,對簡一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李志林對博鰲高度評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開放、高端的交流論壇,多元化的話題探討,不同角度的思想碰撞。它并不局限于一個企業、一個行業,而是綜合宏觀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層解讀。“我們更多的是以學習跟交流的心態,從中開闊視野,開拓思路。”“但簡一經營戰略方向并不會因為參加博鰲論壇就有所改變。我們有五個堅持,堅持品類聚焦、專家定位、高端市場、品牌建設、持續創新。但無法否認的是這次博鰲論壇讓我們的信心更足了。視野更開闊了,更關鍵的是我們的走出去戰略、堅持把產品做好、使品牌走高端路線等企業戰略都符合國家發展大方向。”
記者:從博鰲歸來對我們簡一的企業經營或者終端銷售有沒有不一樣的影響?
李志林:這次主要是去學習和交流,確實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受益良多。但簡一本身經營的戰略方向是清晰的,我們不會輕易做改變。但確實讓我們的信心更足了,讓我們公司的經營方向更準了。
后記
從博鰲論壇到沃爾頓商學院,再馬不停蹄地回到簡一總部開董事會,有條不紊地布局企業戰略和發展,李志林卻時刻保持著充滿激情和樂觀的精神狀態,似乎從不知疲倦。
“對自己事業充滿熱愛是秘訣。”
李志林表示,作為一個企業家,首先你要熱愛自己的事業才會充滿發自內心的激情。“我非常熱愛陶瓷行業,從學生時代到創業都在專注于陶瓷領域。我更熱愛簡一,所以我說我是簡一的,除了簡一什么也沒有。對企業你不能僅僅是把它作為掙錢的工具。”
其次,一個企業家還要有自己的經營思維和哲學,指引企業前進的方向。三是需要實干和堅持。“企業發展過程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以及誘惑。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很可能會半途而廢或者走偏了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