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我國部分地區遭遇暴雨,給城市預警機制和市政排水工程帶來巨大考驗。其中,深圳一度化身“水城”,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卻沒有出現“觀海”的情況。從城市管理角度看,香港可提供哪些借鑒?
香港暴雨警告牌
發布三色警告
所有商場、地鐵出入口設警告牌
香港也曾內澇高發,當夏季肆虐的雷暴、大雨和臺風到來時,稍不留意便會造成嚴重積水和交通混亂。
香港天文臺表示,自1967年開始,香港開始采用雷暴及大雨警告系統。這次暴雨來臨時,天文臺就針對香港的雷暴、暴雨和山泥傾瀉發出警告,并發出新界北部積水特別報告。
暴雨警告分為黃、紅、黑三色,根據程度不同依次遞增。黃色警告旨在提醒市民可能下大雨;紅色警告表示大雨可能導致道路嚴重積水;黑色警告預示天氣將極度惡劣,市民應采取適當措施。2014年,香港共發出暴雨警告43次,其中黑色警告兩次。
警告會通過電臺和電視向公眾滾動廣播。所有商場、學校、地鐵站出入口等地均會及時設立警告牌,顯示惡劣天氣警告,引導市民留在安全地帶。
香港渠務署也建立了“緊急事故及暴風雨應變組織”,雨量、潮位和水位數據會自動在有關現場收集,不間斷地傳送至監察中心。渠務署可在有需要時,及時通知其它部門,如消防處、警務處、民政事務總署等,做好救援、疏散和開啟洪澇庇護站的準備。
立體排放雨水
防洪標準為世界最高標準之一
渠務署的歷史記錄顯示,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約2400毫米,是太平洋周邊地區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
因市區建設急速發展,原本可由天然土地存集的雨水變為水泥路面上的“徑流”,舊市區內的排水系統不能達到現在的防洪標準。要解決這些難題,只有建設可持續的防洪和渠務系統。
渠務署發言人介紹說,香港的雨水排放系統呈“立體”結構,包括橫向鉆挖的雨水排放隧道,和縱向建造的蓄洪設施及雨水泵房。
他說,雨水排放隧道可把從高地收集的雨水改道,直接排放出海或排入河流,減少雨水流入市區的現有排水系統;蓄洪池及雨水泵房是把部分來自上游的地面“徑流”臨時貯存,把雨水流量控制在下游排水系統的容量內。渠務署所采用的防洪標準是現時世界最高標準之一,其中市區排水干渠系統設計可抵御200年一遇的大雨,市區排水支渠系統達50年一遇,主要鄉郊集水區防洪渠達50年一遇,鄉村排水系統達10年一遇。
截至2014年年底,香港政府共完成約247億港元的防洪工程。而正在規劃、設計及建造的防洪工程約達134億港元,所有計劃及工程將于2017至2018年間完工。
積水黑點排查
20年清除九成多
積水是大雨所帶來最直觀且最具破壞性的問題。渠務署表示,自1994年訂立系統性的監察和改善方案以來,所有嚴重或區域性積水黑點全部清除,余下黑點的改善工程也正在進行或規劃中。截至2015年,積水黑點已清除121個,尚余10個。10個積水黑點中,有6個位于新界元朗區、北區及大埔區,等級較高,主要原因為河道排洪能力欠缺;另有3個位于地勢較為低洼的港島南區及灣仔區;余下1個位于九龍油尖旺區,雨水排放系統容量未達標。
渠務署發言人說,暴雨中的雨水渠很容易被樹枝、雜物堵塞,嚴重影響排洪能力,因此每逢暴雨,渠務署都會分派多個外勤小隊,到香港各個易積水的地區辦事處駐守,一接到積水報告,就會在安全情況下立即檢查渠道、清理堵塞,緩解積水狀況。
暴雨前后,渠務署還會開展周詳的巡查、清淤及修理等預防性維修行動,對雨水進水口、排水渠、河道及水道進行功能性和結構性檢查,確保香港的排水系統在自然的考驗面前“嚴陣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