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東鵬控股(3386.HK)對外發布“中國建陶工業2025”戰略,擬斥資1.5億元對現有的清遠生產基地進行智能升級改造,擬通過打造智能工廠、創建研發中心以及中央數據庫、制定標準等來實現建陶業的智能制造轉型。
“通過制造+互聯網以及兩化深度融合,可以提升公司運營效率,帶來包括研發、制造、營銷等多方面效率的提升,同時使得勞動力成本以及能耗有所降低,最終是提升了公司的競爭力。”東鵬控股董事長何新明當天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根據佛山市政府6月份印發的《中國制造2025佛山行動方案》,佛山將分為2017年、2020年、2025年三個階段來全面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佛山制造”向“佛山智造”,“佛山速度”向“佛山質量”,以及“佛山產品”向“佛山品牌”的三大轉變。其中,東鵬的智能改造項目既是該《行動方案》的重點落地舉措之一,同時也是陶瓷行業“中國制造2025戰略”全國首個落地項目。
國家仿真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林加認為,中國制造2025的成敗在于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東鵬項目在信息化建設與工業化融合的技術路線上進行積極探索,對建陶工業執行2025戰略具有標志性意義”。
3年完成五項改造
根據公告,第一階段東鵬控股將重點推進五大項目,分別是:創建行業第一個國際研發中心、建設行業第一個綠色工廠、打造行業第一個智能工廠、創建首個行業中央數據庫以及制定行業首個建陶行業兩化融合標準。
“該戰略的實施,將在工廠自動化的基礎上,實現工廠所有設備的互聯互通,建成國內陶瓷行業的智能工廠。與此同時,通過大型中央數據庫的建設,生產、營銷,客戶及物流等信息將全面打通,大大提高工廠的生產效率,加快集團的市場反應速度,提升集團的營運效益。”東鵬控股預計,智能工廠落成后,能有效降低集團生產基地的綜合能耗。
據了解,目前東鵬控股已在佛山、清遠、湖南、江西等地建立生產基地,產品覆蓋瓷磚、衛浴等。何新明透露,在智能化升級方面,東鵬將率先對清遠工廠兩條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在實現自動化的基礎上,對工廠的所有設備實現互聯互通,建立起國內首家建陶智能工廠。
此外,東鵬還計劃建立第一個陶瓷行業中央數據庫,在管理、銷售、售后也能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我們將聯合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制定我國首個建陶行業兩化融合標準,推動中國陶瓷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最終實現由陶瓷制造大國成為陶瓷制造強國的轉變。”
何新明預計,第一階段計劃可在三年內完成,其中研發中心最快將于今年內正式啟動。
經歷了前幾年由投資拉動的快速增長期后,去年建陶業產能過剩矛盾更加凸顯。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建筑衛生陶瓷實際產量只有102億平方米。因此,分析認為,若參照目前140億平方米產能計算,接近有40億平方米是過剩的,這意味著有上千條生產線處于全年停產狀態。
事實上,去年在全國多地已經出現了多起陶瓷廠倒閉、陶瓷老板卷款跑路、員工上街討薪事件。對此,何新明坦承行業目前正經歷深度調整,“過去靠資源優勢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再,現在不是沒有市場而是增長方式發生變化了,所以企業必須調整自己去適應這種新常態。”
對接中國制造2025
今年6月18日,佛山市政府印發《中國制造2025佛山行動方案》,提出要實施“創新體系建設、智能制造發展、工業強基提質、質量品牌提升、綠色改造升級”五個專項行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汽車制造業、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生產性服務業”六大領域。
其中,針對智能制造裝備,《行動方案》特別提到要“以推動裝備與人工智能的集成融合為重點,由單機智能化以及單機設備的互聯向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延伸發展”;并“開發家電智能化生產線技術和設備,提升陶瓷機械、木工機械、塑料機械等專用裝備的智能化、集成化水平。”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廣東陶瓷磚年產量達250380萬平方米,同比增長6.98%,繼續位列全國之首,而其中佛山是建陶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不過,隨著行業日趨成熟,建陶業亦面臨著多重壓力,除了產能嚴重過剩導致行業內部競爭白熱化以外,日益嚴格的環境保護要求以及企業營銷模式轉變帶來的銷售壓力等,都困擾著每一個建陶業主,佛山也不例外。
何新明認為,盡管中國的建陶業經過3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達到相當水平,整個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和產品設計創新都不差,但還是處于“欠發達”水平。
“因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生產線上每個點都很先進,但它們是不關聯的,比如原料加工,我們大多是國產的,壓機多數是意大利薩克米的,窯爐則是國產鐘鵬的,油墨打印機又是美國的,SAP是德國的,每個設備都很先進、很智能,但是不關聯,這就是我們實現智能制造的一個最大難點。”何新明認為,整線的互聯互通是啟動建陶2025智造首要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