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下半年LED照明市場需求快速增長以來,一大批曾經快撐不下去的中小芯片企業又重新獲得了復蘇生機,而這種良好的態勢也僅僅持續了不到兩年的時間。
GGII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LED行業總產值達3445億元,同比增長31%。
其中,LED上游外延芯片產值達到了120億元,同比增長43%。而2015年中國上游外延芯片產值僅同比增長8.3%,產值為130億元,其增速明顯放緩。
同時,LED外延芯片企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前五芯片企業營收占比達65%。 也就是說包括三安光電、同方股份、華燦光電在內的芯片大廠占據了國內將近7成的市場份額。
“芯”格局 中小芯片廠“好日子”走向盡頭
有熟悉的LED芯片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芯片市場的格局已經基本確定,目前封裝企業所使用的芯片,基本上就是來自于那么幾家主流芯片廠。
而那些采用低價策略的中小芯片廠的生存更加艱難。
定格局
LED上游外延芯片行業大者恒大的格局正逐漸清晰起來。
去年以來,隨著LED照明需求的快速提升,帶動了上游外延芯片企業的銷售趨旺。在芯片銷售持續走旺的情況下,芯片企業規模有了較大增長,三安、德豪潤達、華燦、、乾照光電、德力光電、澳洋順昌等企業近兩年來“毫不猶豫”地不斷進行擴產。
在市場需求和政府補貼即將停止的雙重刺激下,MOCVD設備采購出現高速增長,2014年全國MOCVD保有量達到1172臺,比2013年的機臺保有量提高了15.2%。2015年中國LED芯片行業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期,外延芯片大廠繼續擴產,新增MOCVD數量將近超過250臺。
正如同方股份副總裁王良海所言,現在芯片行業慢慢的比較清晰了,2015、2016年的基本格局已經確定。現在不管是大型企業也好,還是其他的主要客戶也好,規模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目前封裝企業所使用的芯片,基本上就是來自于那么幾家主流芯片廠。
國內部分LED芯片大廠為把握旺市契機,一方面積極與中游封裝大廠簽訂采購合同,加緊產能優化配比;另一方面,則通過資本運作不斷擴充產能,加快規模效應的顯現,進一步加強自身市場競爭力。
而中小芯片廠只能以低價參與競爭。但隨著大廠不斷擴產后成本下降,中小芯片廠尤其是背后沒有雄厚資本支撐的話更是舉步維艱。
LED芯片行業的集中度正越來越高,國內LED芯片廠之間兩極分化的現象愈發嚴重,資本競爭與規模競爭的時代已然到來。
2015年7月29日,臺廠華新麗華(1605)董事會宣布以1.66億元人民幣將旗下主營LED外延芯片的大陸子公司--西安華新聯合包括土地、廠房以及設備在內的所有資產出售與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這也標志著華新麗華全面退出大陸LED產業。
億光董事長葉寅夫表示,大陸LED供應鏈確實以低價競爭,但那只是短期現象,要作大還是有限,不會撐很久,有實力的業者終究還是會做得好。
此觀點在國內上游芯片領域得到了印證。
記者從各大芯片企業了解到,包括三安光電、同方股份、華燦光電等在內的主流芯片企業2015年的產能利用率都在90%以上,大部分企業都處于持續的滿產狀態。經過兩年激烈的市場競爭,國內本土芯片廠商競爭格局進一步明顯。芯片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加大,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大部分產品,對市場價格和產量有一定的話語權。
晶元光電總裁周銘俊表示,由于競爭日益激烈,臺灣所有LED芯片制造商預計將合并成1-2家制造商,中國大陸也將如此,全球預計只有5-6家LED芯片制造商可以存活下去。
士蘭明芯總經理江忠永也認為,“從市場需求來看,未來5年LED芯片廠能繼續存在的大概只有5家。將來具備成本控制能力、技術領先優勢、產品品質穩定以及具備規模生產能力的企業才能夠留下來。”
“芯”突破
2015年開始,LED照明需求增速明顯放緩,上游芯片廠也開始陷入普遍的“增收不增利”窘境,其中更不乏營收增長低于10%的芯片企業。
以國內芯片龍頭三安光電為例,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三安光電總營收為36.02億元,較去年同期僅增長3.55%。
而一些營收增長的芯片廠,也因為芯片價格的持續下滑,盈利能力轉弱。
顯而易見,未來規模放量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芯片市場。除了投資推動和尋求合作,芯片廠的技術提升也會成為增強企業生存力和競爭力、縮減成本并提高利潤的重要砝碼。
11月14日,周六,國星光電(002449)公告稱,擬增資旗下兩個外延芯片子公司。其中,向亞威朗增資1725萬元,向國星半導體增資6000萬元。完成增資后,國星光電持有亞威朗67.21%的股權和國星半導體74.27%的股權。
據了解,國星半導體的業務主要側重于照明、顯示、背光用的中小功率白光和藍綠芯片。
而亞威朗的業務主要側重于大功率藍綠芯片和紫外芯片,前者主要應用于特種照明、亮化工程等,后者應用在空氣凈化、食品保鮮、植物生長、工業光固化、醫療美容及健康保健等高端非照明領域。
國星光電在此時增資這兩家子公司的意圖不言而喻:
加強LED芯片布局,強化“立足封裝,做大做強,兼顧上下游垂直一體化發展”的發展戰略。
“從國星光電的角度來講,我們希望公司的芯片業務一方面能夠支撐國星光電中游封裝業務的擴產和發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芯片業務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持續優化產品性能,不斷強化公司在 LED 上游芯片領域的市場競爭力,增強公司的綜合實力。”國星光電董秘劉艾璨子告訴高工LED。
事實上,隨著LED在通用照明普遍應用,未來3年LED芯片行業仍將呈現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同行之間的競爭也將進一步加劇,兼并、洗牌將在所難免,一些規模小、技術實力不強的芯片企業的生存之路將變得愈發艱難,而外延芯片企業的數量也會逐步減少,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面,紫外、深紫外等醫療健康領域的LED芯片將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未來有望成為LED芯片的藍海市場。日前,圓融光電高調收購青島杰生,看中的也是后者在紫外芯片領域的深耕細作。
對國星光電而言,亞威朗的紫外芯片業務剛好可以迎合這一藍海的發展,形成對母公司的強力支撐。
晶電研發中心副總經理謝明勛也表示,照明應用市場龐大需求所帶來高營收景況其實只是假象,實情是,近年價格戰使得利潤銳減。為尋求更好的利潤,晶電目前正積極準備投入氮化鎵LED功率元件市場;目前氮化鎵功率元件市場規模大約只有整體照明市場三分之一。
為提高營收,晶電也同時投注更多資源于IR LED和UV LED的市場應用領域。謝明勛表示,“平均來說,IRLED的賣價是照明用LED的10倍。”除此之外,晶電另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公司預測UV LED和IR LED營收將在2016年翻倍成長。
晶電也著手布局穿戴式裝置市場,可望將IR LED產品以及綠色LED應用在光體積變化描記圖(PPG)的技術上,已廣泛應用于Apple Watch和FitBit的智慧手環上。
UV LED也是晶電計劃擴增事業群之一,謝明勛對于UVALED和UVBLED市場展望抱持樂觀態度。
華燦光電今年以來也在小間距顯示芯片、倒裝芯片等高毛利市場頻頻布局,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
通過規模化成本管控來抵御價格下滑,同時朝高利潤的細分市場挺近,將成為所有想在“芯”格局生存下來的LED芯片廠商的必要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