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鵬控股退市的消息在陶衛圈里瘋傳,任憑外界猜測紛紛,東鵬自有一種巋然不動的風范。一直以來,上市對陶衛企業而言都是一種極大的挑戰,一是難上市,二是上市后卻出現了由盛轉衰。東鵬要退市,原因不得而知,但目前,陶衛企業上市確實面臨三大窘境。
東鵬退市原因難測
目前,外界對于東鵬要退市的猜測,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東鵬在香港的市場價值被低估,私有化之后再回大陸上市獲得更高估值,以支撐目前鋪開的各大版塊項目。另一種是,東鵬上市之后發現所受約束太多,而獲益有限,不如回歸原路私有化經營,企業更靈活可控,利潤更可觀。第三個論調說東鵬在股市撈了一把就撤,同時還變相給品牌做了個大廣告,知名度大漲。

東鵬退市引風波 陶衛企業上市面臨窘境
從東鵬控股董事長何新明推動東鵬發展的魄力來講,第一種猜測更靠譜;從陶衛企業發展的正常邏輯來看,第二種猜測最合理。至于第三種猜測,上市對于企業部分項目開展、獲取政策支持,或多或少有好處,是不是圈到了錢,一看就明白:東鵬的股價,上市時候是2.94港幣,最低股價低于2.805港幣,最高股價剛剛超出4.455港幣。
陶衛企業上市面臨窘境
東鵬退市使得“陶衛企業適不適合上市”的老問題再次被重談。所謂游擊隊打垮正規軍,東鵬要退市的原因不得而知,但中國民營制造型企業的經營情況,大家心知肚明。
第一,在規矩存在漏洞的競爭環境中,守規矩者往往吃大虧。大部分民營企業的真實經營數據想方設法藏著掖著,上市企業卻必須將數據公之于眾。大部分民營企業經營靈活,上市企業有嚴格的規范。若在股市得不到高估值,首先從經營成本上講,就不如私有化。省下的成本就是利潤。
第二,上市對經銷商的影響難以調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制度嚴格,對于本企業員工來講可以“不換腦袋就換人”,對經銷商這個群體的影響則很難調和。陶衛企業的經銷商體系,都是多年打拼建立起來的,跟經銷商合作,大部分都是有規則卻靈活多變。特別是這兩年,市場下滑,經銷商都想跟廠家要政策,廠家在堅守中多少會有讓步,上市公司說一不二,經銷商利益照顧不好,生意難做。
第三,難以吸引資本關注。作為傳統制造業的陶衛企業,發展的天花板太容易被看到,缺少想象空間,連銀行貸款都對陶衛企業收嚴了,在資本市場更難受青睞。“互聯網+”的大浪潮襲來,加上市場不景氣,讓不少制造型企業在“不務正業才能賺錢”的錯覺之下,想把傳統制造業做成“高新科技企業”,通過新項目吸引資本關注。但所見到的“不務正業”看上去就像一幫跳入滾滾洪流中沒有方向也缺乏掌控能力的人,拼命伸手想抓住河流上的一條樹枝,卻怎樣夠都夠不著。
上市募資有利企業發展,陶衛企業早就看到了這一點。但管理不夠完善、相關數據不愿公開是阻礙陶衛企業上市的主要原因,上市有風險,陶衛企業需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