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刺激下,家居建材行業充滿了機遇與挑戰。當前,建材行業中除水泥外,陶瓷、地板等行業也同樣面臨著“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的問題。面對供大于求的市場局面,地板企業以“一帶一路”戰略為突破口,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加快“走出去”,或是化解產能過剩的重要途徑。
建材企業迫切需要“走出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其特點就是新常態。一方面經濟發展非常繁榮,外匯儲備豐厚;另一方面經濟增速從高速到了中高速,建材產業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在這樣的形勢下,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例,一方面國內一些省份將啟動“一帶一路”相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另一方面行業將加快國內水泥等產業“走出去”步伐,幫助周邊欠發達經濟體開展基礎設施建設。這樣,由基礎設施的完善進而帶動相關省份和相關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繁榮,帶來房地產、工商業的經濟繁榮,這對地板等建材行業來說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高性價比才受國際歡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軍認為,我國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成套技術和大型裝備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且價格上具有非常大的競爭力,不論是技術還是價格,都不遜色于其他發達國家。“一帶一路”涉及的沿線國家中,中亞、非洲工業由于制造水平還比較落后,承接德國工業4.0難度太大,而中國的工業制造業最合適。
如今我國開始出口設備和裝備等生產用品,從生活用品的出口跨越到生產用品的出口,從單純的賣產品過渡到海外資本投資、到國外建工廠管理工廠,這是一次歷史性的邁進、一個歷史性的轉換。這充分說明企業“走出去”已經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地板企業要打造高性價比產品,突出中國的品牌、技術,把質量和品牌放在第一位,努力打造“國家名片”,如此才能大受歡迎。
聯合組團共拓國際市場
過去,國家支持企業“走出去”,往往是單個地區或單個項目的支持,這次“一帶一路”是國家全方位地為企業“走出去”鳴鑼開道,對企業來講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僑聯副主席潘慶林解釋,“一帶一路”要與金融相結合,要有組織、有重點地走,絕不能單槍匹馬、漫無目的地亂走。“借船出海”即有效整合資源規避風險,借助國家政策與金融支持,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據了解,目前中國建材聯合會已經成立了“走出去”服務平臺,為建材企業搭建平臺,與國外政府、機構、企業展開合作,并征得國家有關部門支持,爭取在境外打造建材產業園區,引領建材企業集群式“走出去”,吸引更多中國建材企業到境外園區投資、建廠,建立物流集散基地。地板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加強溝通交流,總結過去“走出去”的經驗和教訓,探討下一步“走出去”的途徑和方式,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世界各國都看好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經濟模式,很多發展中國家也非常想復制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不僅需要中國的先進技術和裝備,也需要中國的資金支持,“一帶一路”戰略提出后,已有60 多個國家支持參與,涉及人口44 億。地板企業在有效化解國內建材過剩產能同時,還需用品牌和質量打造國家“名片”,開辟“一帶一路”國際大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