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兒,最怕被人問起一件事兒:長大了想要做什么?因為從來沒有真正想清楚過。
“科學家、文學家、宇航員、武術家、文藝家、老師”,身邊的小伙伴總是很踴躍。然而我每次都很慌張,因為真的沒想好,也真的不知道那些“家”是做什么的,沒想好的事兒提前說了,不是說假話嗎?!不過我沒有勇氣“說真話”,也會假裝神采奕奕的,隨便選一個“家”當當,反正不會有人追查。小時候,一起說點兒謊話,可以不算說謊。
打小兒,最喜歡蹲著做一件事兒,不管是看螞蟻搬家、看蝸牛溜達、看水蜘蛛快閃。
每次看到兩腿發麻,直到被大人連哄帶罵著拖走。想不通,一群螞蟻排成一線的口號是什么?一只隨時會被碾碎的蝸牛,會怎樣思考明天要做什么?一只沉睡3年高唱1周的知了,活著究竟為了什么?想不通,為什么大人不會關心我關心的事兒。小時候,我的世界,在一米二以下。
打小兒,不喜歡所有故事一個結局,我幻想我就是每個故事的主角。
“后來啊,王子和公主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猜得出的結局,就像我家倉鼠,帶我走進他的回轉籠子,驕傲的說“走,帶你去看看世界”。我想過,如果我是八戒,其實可以在高老莊從此過上幸福生活;我想過,葫蘆娃不用上學不用交作業也很神氣。我想過,其實我的眼神很像黑貓警長。小時候,世界就是故事,主角是我。
現在我是大齡兒童,我還是喜歡蹲著看螞蟻,我偶爾也說真話,我接受故事的任何一種結局,我知道世界其實也還是故事,只是我不再是主角。我最拿手的,不過拿著“小時候”說事兒,以此顯擺我的童趣。
小時候的快活,為什么和溫度、心跳、尷尬還有疼痛掛鉤?
小時候,有沒有躲在媽媽懷里,很認真的聽著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小時候,有沒有和小伙伴在麥田里打滾追鬧,引來主人一頓臭罵;小時候,有沒有蹦過跳房子、抽過懶陀螺;小時候,有沒有吹過大大的泡泡,然后趴在臉上摘不下來;小時候,有沒有從秋千上摔下來屁股生疼,還硬要再來一次……
小時候的快活,為什么和動物、動畫、自由還有小伙伴強關聯?
小時候,有沒有一起上山,裝模做樣砍過柴;小時候,有沒有一起下河,嬉皮笑臉撈過魚;小時候,有沒有一起吹沖鋒號,研究過作戰部署;小時候,有沒有一起爬樹抓鳥,撅著屁股逗過蛐蛐;小時候,有沒有剛剛吵得面紅耳赤,稍后立馬和好如初……
小時候的那些微不足道,是一種回不去的快活,是一種想起時回去的快活。
“大齡兒童”其實也會常常望著自家孩子房間的這面墻,發呆,很久,很久,想象這里的新奇和幻想,帶給寶寶,怎樣的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