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瓷磚為期五年的反傾銷即將迎來“日落復審”,業內陶瓷出口同行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相當一部分業內人士認為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繼續的可能性更大。
2009年起中國陶瓷出口至歐洲銷售量、額所占比持續下滑
歐洲市場有其特殊的屬性,意大利、西班牙制造的瓷磚產品一直以品質、設計引領世界瓷磚潮流,俗話說,世界瓷磚制造以意大利、西班牙制造為學習模仿對象,一直以追趕、超越意大利和西班牙制造為目標。
而且,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歐盟(28國)以及歐洲其他區域(含土耳其)陶瓷生產制造17.62億平方米,占世界總量14.2%;陶瓷消費13.91億平方米,占世界消費11.5%;陶瓷出口9.69億平方米,占世界出口36.1%。具體而言,西班牙、意大利緊隨中國之后,成為世界陶瓷磚出口國前3強,2014年西班牙出口339百萬平方米,占國內產量82.7%,占世界出口總量12.6%,平均單價為6.9歐元/平方米,而意大利出口314百萬平方米,占國內產量82.2%,占世界出口總量11.7%,平均單價為13.1歐元/平方米。因此,正如有些業內人士所言,中國陶瓷在歐洲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的綜合競爭力弱,突出表現在品牌附加值、溢價能力、產品品質、研發設計以及產品的空間應用等方面。而中國陶瓷出口至歐洲市場取勝的關鍵是“價格”。
然而,2010年5月27日,歐盟國內產業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對中國陶瓷反傾銷立案申請,6月19日正式立案。歐盟對原產于中國的瓷磚(地磚、墻磚、馬賽克)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2011年9月,歐盟對此案作出肯定性終裁,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26.3%~69.7%的反傾銷稅。大量佛山中小型陶企因沒有應訴被征收69.7%的高額稅率,期限為五年。這讓中國陶瓷難以繼續銷往歐洲市場,也喪失了此前引以為傲的“價格”優勢。中國陶瓷出口至歐洲市場的銷量與金額出現了大幅度下滑。費羅娜水泥磚出口部經理楊秀坦言,自從歐盟對華瓷磚進行反傾銷后,許多歐洲大客戶便從中國市場消失了。這對中國很多陶企及貿易公司帶來很大的影響,當時有一家貿易公司專注歐洲市場,反傾銷后給其帶來的可謂“滅頂之災”。
2009年~2015年中國陶瓷出口量流向歐洲的占比分別是:9.35%、10.42%、7.10%、5.56%、5.11%、4.95%及3.29%,而出口額流向的占比分別是:12.31%、12.10%、9.20%、8.56%、7%、5.52%及3.52%。由此可見,自2010年歐盟對華瓷磚反傾銷后,無論是出口量或出口額所占比例下滑明顯,此后幾年更是持續下滑。
此外,近兩年歐元匯率變動頻繁,貶值幅度大。2015年1月1日、6月1日及12月1日歐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分別為7.5087、6.7130、6.7613,匯率波動頻繁,歐元貶值利于本土商品出口,不利于進口,這對中國陶企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中國陶企并沒有將過多的重心放在歐洲市場。“對于歐洲市場,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利華企業出口部經理肖警銳說道,不僅中國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問題,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陶企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難題,生存變得艱辛。
反傾銷持續or結束?不管結果如何,出口歐洲依然艱辛
2016年,歐盟對華瓷磚為期五年的反傾銷即將迎來日落復審,反傾銷繼續亦或結束備受中國陶企關注。就此,不同的陶瓷出口人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鑒于5月12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的一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歐盟對華瓷磚的反傾銷將持續。據悉,決議表示,歐盟一些企業和工會組織擔心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后,將有更多中國商品進入歐盟市場,從而威脅歐盟企業生存、影響歐盟就業。決議強調,在中國滿足歐盟關于市場經濟地位的五大標準前,中國對歐出口仍應按照“非標準”方式對待,即在對中國商品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過程中,仍應評估中國商品的成本和價格是否是市場價格。
根據《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規定,在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中,傾銷幅度的確定可以不以中國實際成本數據為依據,而選擇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或進口國的同類相似商品價格,即“替代國”做法。該條款的適用期限是15年,將在2016年12月11日失效。但是,歐洲議會此時通過該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可見歐盟仍期待反傾銷這一貿易保護主義維護當地陶企的“合理利益。”
目前,對于歐洲議會此時通過該項非立法性決議,反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做法,很多人持懷疑態度,這是否是最終的決議仍然是一個謎。有國內經濟專家認為,歐盟最后會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因為不能違背WTO的相關規定。有人反駁到,這并不意味著歐盟會結束對華瓷磚的反傾銷,只是不會再采取“替代國”的做法。究竟孰是孰非仍有待考證,但值得肯定的一點則是,中國陶瓷出口至歐洲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但是,楊秀說道,無論反傾銷是否繼續,但是對于中國陶瓷出口仍舊是一個利好的消息,綜合來看,中國陶瓷生產成本較市場經濟國中絕大部分成本要低,不會出現超高的懲罰性關稅,起碼不會出現對中國涉案產品征收26.3%~69.7%的反傾銷稅及大量佛山中小型陶企因沒有應訴被征收69.7%的高額稅率的情況。
陶瓷產業對于歐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產業,倘若完全向中國陶企開放,當地陶企將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毫無疑問,每國陶企競爭能力參差不齊,當歐盟完全向中國陶企敞開懷抱,絕對有可能沖垮當地相當一部分的陶企,因此歐盟對中國陶瓷的反傾銷到期仍繼續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一位業內人士則坦言,隨著歐洲本土陶企生產成本及產品價格的下調,甚至有相當部分產品價格逼近中國陶瓷,換而言之,中國陶瓷對其構不成直接、嚴重的影響,所以歐盟極有可能結束對華瓷磚反傾銷。
2016年歐盟對華瓷磚“日落復審”的結果如何還是一個謎。誠然,若是歐盟對華瓷磚結束為期五年的反傾銷無疑對中國陶瓷出口是利好的消息,但是受訪者一致認為,中國陶瓷出口至歐洲市場也并不會因此而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