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2016年陶瓷行業年會在北京懋隆文化產業創意園舉行,全國近百家日用、工藝陶瓷企業高管和行業精英匯聚一堂,分享行業轉型經驗。與會人士指出,不斷順應國內外市場的變化,我國陶瓷行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國際市場份額保持穩定,但在新形勢下,行業大而不強的現狀亟待破局。

(圖片源于網絡)
行業規模不斷做大
“中國陶瓷出口逐年增加,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陶瓷出口第一大國,中國陶瓷出口占全球陶瓷出口的份額長年保持四分之一強。”中國駐世界貿易組織前大使、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會長孫振宇在致辭時指出。
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陶瓷行業加速發展,并涌現出一批優秀的企業。隨著行業創新意識的不斷增強,陶瓷產品研發創新速度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得以廣泛應用,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行業整體實力持續增強。
輕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陳江峰介紹,輕工商會陶瓷分會于1989年成立以來,陶瓷進出口企業從最初的29家增長到1.5萬多家。其中,日用陶瓷進出口企業7258家,工藝陶瓷進出口企業4993家。中國陶瓷產品占全球主要陶瓷市場的份額不斷提升穩固。2015年,美國進口陶瓷中近24%來源于中國,歐盟進口陶瓷中45%來源于中國。“我國日用和工藝陶瓷出口的國際市場份額更是達到了60%以上。”2015年,我國日用陶瓷出口額達到70.75億美元,是10年前的4.26倍,20年前的12.94倍,30年前的67.38倍。“中國陶瓷產品不僅是實用的生活用品,是精美的裝飾用品和藝術品,更是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國際商報社副社長胡明表示,中國是傳統陶瓷貿易大國,陶瓷(China)是中國的英文名片。“日用陶瓷藝術化、藝術陶瓷日用化”已成為現代中國陶瓷出口的主流,并助力中國陶瓷產品在國際市場享有聲譽。
做強實力還需加速轉型
盡管我國陶瓷出口市場份額不斷穩固,但在當前嚴峻復雜的外貿形勢下,行業出口壓力正不斷加大,企業轉型發展的緊迫性不斷加強,企業亟須通過質量引領、創新驅動、品牌建設、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努力,實現陶瓷出口增長的結構性調整。“中國的對外貿易環境已大不如前。”孫振宇指出,全球經濟正處于深度調整期,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經濟增長乏力,國際市場需求疲軟不振。在此背景下,在外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威脅,在內又面臨生產成本快速增長的制約,企業發展內外承壓。中國已連續19年成為遭遇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我國日用陶瓷企業從2013年開始被歐盟征收為期5年的較高反傾銷稅。
同時要看到,我國輕工產品出口量雖然大,但大多以貼牌加工為主,面臨許多挑戰與不足。例如,某些關鍵技術有待突破、信息化與自動化水平不高、自主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國際營銷渠道網絡不夠健全,這些都急需不斷改進,以提升國際競爭優勢,向產業鏈高端延伸。
孫振宇提出,企業須積極培育競爭新優勢,進一步加快輕工外貿轉型升級。當前,國家正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他希望陶瓷企業通過創新驅動,加大科研投入,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國內外市場提供更多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的安全產品。
把握“一帶一路”建設機遇,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一帶一路”倡議為外貿企業提供了巨大貿易商機,陶瓷產品曾經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商品,在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陶瓷企業不僅是推動我國外貿回穩向好的重要力量,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者,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孫振宇同時強調,企業在發展中應加強與商協會等中介組織的聯系溝通,抱團發展。企業應通過商協會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反映企業在國內外貿易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提出企業的合理訴求,為行業發展和對外貿易爭取更加公平合理的外部環境。
盡管壓力不小,但隨著國家促進外貿回穩向好政策措施的落實,以及企業創新轉型成效的不斷顯現,外貿穩定發展仍有實現的可能。孫振宇強調,多年來在加工服務、人才儲備和產業鏈完善等方面的優勢,都是中國外貿回穩發展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