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出爐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引來了不少企業的質疑。早在2014年這個排行榜公布的時候,我曾經問過在行業某知名品牌工作的朋友,“你們行業影響力那么大,排行榜里面怎么沒看到你們呢?”朋友說:“我們老板只是不想用錢去砸而已。”
6月25日,《陶城報》微信推送了“22個陶瓷品牌上榜2016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的消息,隨即引發了很多企業的人前來留言:“怎么沒有諾貝爾磁磚”、“為什么沒有蒙娜麗莎瓷磚”、“不靠譜,很多大牌沒上,幾個小牌子倒上了”、“公信力有多大”……
對“品牌價值”的質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只是,質疑的焦點大多集中在誰上榜、誰沒有上榜。質疑了這么多年,行業對“品牌價值”的關注點也該轉變一下了。“品牌價值”的重點,不是“品牌”,而是“價值”。換言之,與其質疑行業中哪些牌子稱得上是品牌,倒不如反思一下自己的牌子為行業創造了多少價值與財富。
如果不能開創新品類,那么,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也是創造價值。
“品類熱”成為一種行業現象,應該是從大理石瓷磚開始的。做大理石瓷磚的企業越來越多之后,大家也意識到,原來炒作一個新的品類概念,是可以賺大錢的。于是,創新乏力的企業都想搞一個新的品類出來,實際上大多都是在玩噱頭。
就拿大理石瓷磚來說吧,很多企業的銷售人員并不清楚什么是大理石瓷磚,走訪中端市場的時候,若問“有沒有大理石瓷磚”,你可能得到的答案是“沒有”;若問“有沒有仿石材的全拋釉”,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有啊,店里多的是”。連企業自己的人都不知道怎樣解讀新品類。更有甚者,直接換個名字,原料、配方、工藝全都不變,換湯不換藥。不客氣地說,自從企業對“金剛石”趨之若鶩以來,《陶城報》記者就見過不少這樣的企業。
行業下滑的一記猛拳,把很多企業和品牌全都打懵圈了。似乎,開創新品類才是企業的職責所在。行業對“品牌價值”的質疑聲越來越高的時候,企業和品牌也該醒醒了,為市場提供好產品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事。
如果不能讓每一個員工都幸福,那么,不拖欠工資也是創造價值。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出事的企業和產區都不少,《陶城報》微信后臺也有人爆料,稱自己所在的企業拖欠工資。一般來說,工人最初討薪都會和企業老板溝通,溝通無果就會找“相關部門”。而現在,陶瓷廠的工人則把媒體當成了維權機構。
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今年的“品牌價值榜”中,就有企業曾被爆料拖欠工人工資,拖欠三個月是家常便飯,拖欠半年的也很常見。發工資都成問題的時候,企業還真金白銀的砸面子工程,也難怪陶瓷企業招人越來越難了。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讓所有的員工都有家一樣的歸屬感,最起碼也要讓員工在離開的時候不是心懷怨氣。
如果不能扛起“民族品牌”的大旗,那么,老老實實做自己的磚,不攪別人的局也是創造價值。
國內的陶瓷品牌之所以想要進入“品牌價值榜”,無非也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證明,中國陶瓷品牌是得到“國際權威機構”認可的,以后走向世界的道路也就順暢多了。
錯了!市場可不會在乎那個虛無縹緲的數字。不然的話,就不會有那么多國家對中國陶瓷企業進行反傾銷了。
“做牌子”和“做品牌”本就是兩碼事,想從“牌子”成長為“品牌”,也不是簡單地請幾個明星代言、搞幾場品牌發布就能實現的,中間需要經歷漫長的價值積累與沉淀期。
還是那句話,“品牌價值”的重點不在“品牌”,而在“價值”。與其熱衷于讓一些公信力受質疑的機構評判自己的品牌價值有多大,倒不如多花點心思做點實在事兒。
(作者系陶城報社采訪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