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5月下旬玉米出苗到現在,來我家地里參觀的人就沒斷過,除了省內的,還有其他省市的。”炎炎夏日,田野里充滿生機,榆樹市八號鎮晨輝農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臣又接待了幾位從黑龍江來的客人。
晨輝合作社的玉米到底有什么特殊之處,為啥吸引了這么多人前來參觀?原來,晨輝合作社引進并成功使用了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創立的“玉米秸稈全量覆蓋少免耕機械化栽培技術模式”。“春耕前,秸稈一點兒沒燒,也沒收拾處理出去,全部留在了田里,大家看看,我家這玉米長得不錯吧?”劉臣介紹說,用了這種方法,苗不僅出得齊、全、壯,而且省事、省工、省錢。
據了解,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是由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等幾十家單位組成的公益性組織。
“秋收時粉碎玉米秸稈,全部均勻拋撒在田里,第二年春播前,使用秸稈分離處理機把播種帶田面上的秸稈撥到兩邊,形成一個約50厘米寬、基本沒有秸稈的播種帶,為后續免耕播種創造條件。”今年,該聯盟采取“播前秸稈全量留田處理農藝”,配合農機公司研制出的秸稈處理與深松施肥配套機具,在我市的榆樹、農安開展多點示范。
“目前來看,采用這項技術的玉米長勢很好,這是破解玉米秸稈難題最可行的辦法。”專家介紹說,秸稈全部覆蓋留地還田,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墑能力和有機質含量,同時由于休閑帶的秸稈多、厚,控制了草的生長,節本增產增效顯著,每公頃可節約成本1200元至15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