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最近要裝修一個新展廳。找了幾家設計公司,出了幾個方案,都不滿意。他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能不能不做常規的展廳,不用大斜板”,設計師告訴他,沒什么好辦法。后來建議他說,去博洛尼亞展看看吧,說不定回來就有很多創意了。他就去博洛尼亞認認真真看了4天展會,收獲還真不少,打算參考其中的一些展示方式。回國后感慨說,我們和國外差距還是挺大的。
在展會期間我也碰到不少國內的朋友。也有很多人說,“沒什么很大的看點”,大概是指不像前幾年,一下子是大面積的“繁華艷麗”,一下是鋪天蓋地金屬風,一下子又是水泥磚盛行,今年的展會更多的是國內人士看起來也顯得“常規”的木紋、仿石、以及一些大板。不過,觀展的人也都承認,“他們的東西做得更加精細了”。
產品精細只是一個點。今年展會上,各種工藝技術的疊加應用更加明顯,模具粗淺、釉面質感……聽幾位做產品開發的朋友說,要實現他們的精度,國內廠家恐怕一時還難以達到。但除了產品本身以外,也許我們差距更大的,是品牌文化與設計。
國外很多參展企業,每年的展位設計都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里面的產品和展示樣式,每年都有一些讓人驚喜的改變。陶城報記者在展館采訪國外品牌時,對方往往都很熱情介紹新產品,個個都能給你講出很精彩的產品故事,比如,某款產品是聯合某設計師開發的;某產品系列是古羅馬文化復古;某系列是如何將木紋和石紋相結合……為了營造更好的銷售場景,他們結合產品特性進行不同的展示,告訴用戶該類產品用在不同的家居空間、商業空間會是怎樣的效果,極少用一片瓷磚裝飾一個樣板間的做法———別說4面墻了,連兩面一模一樣的都很難看見。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些鋼鐵條做成的展架。這類展架,多用來展示一些規格較小的產品,也有一個參展商用它做成書架,放置幾本書、一些陶瓷擺件,工業風的感覺馬上就出來了。但湊過去仔細看,才發現鋼鐵條也和普通的鋼鐵條不一樣,他們用的鋼鐵條,顏色是純黑的,螺紋非常齊整,條與條之間的切口經過了特殊處理,連綁定的鐵絲也做工規整,不仔細看基本看不出來。
大板的展示也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此前,廠家展示大板,基本是采用掛墻的方式,人站在旁邊,很容易對比高度。后來,又增加了大板的其它應用,比如臺面,用來做櫥柜、吧臺等等,甚至他們的洽談區,會議桌也是用質感較好的大板鋪墊的。另外,還吧大板加工成圓桌、方桌,增加空間的美感和趣味。
諸如此類,不一一列舉。和業內人士也常常討論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國內就做不出來這些東西呢?
論聰明、論勤奮,中國人不輸給外國人。也許我們缺少的是真正用心。令人惋惜的是,我們很多陶瓷界的同行,去意大利一趟,雖說是奔著博洛尼亞展去的,雖說是為了學習,但實際上真正認認真真看展的恐怕不多。很用心去琢磨國外大品牌的設計、產品過人之處的可能少之又少。我們帶著興趣而來,帶著一知半解回去。
有人說,我是做產品開發、做技術的,我對展示不關注;有人說,我是做銷售的,我的目標是做更多的出口,要懂這些來干嘛?但是,如果我們這也不懂,那也不看,企業的進步、品牌的提升最后要靠誰?一個有文化的品牌,應該是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有品牌文化的烙印,如果企業自身沒有、自己的員工沒有,僅僅靠一些策劃咨詢機構來“定位”,這樣的產品,真的可以賣出附加值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