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審讀《石灣陶瓷口述史》的稿子,佛山陶瓷研究所前所長何錫伶提到上世紀90年代初行業的一場專利官司。1987年陶瓷研究所的等靜壓陶瓷輥棒通過科研成果鑒定,之后榮譽不斷,叫好又叫座,效益很好,最多的一年給佛陶集團上繳了1700萬。
1992年技術被偷。陶研所的員工被其他工廠高價挖角,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工藝,做出幾乎一模一樣的產品,連注冊的商標都類似于“康帥傅”這種擦邊球。這場專利官司雖然幾經周折,但陶研所最終艱難地打贏了,成為“知識產權保護史”上著名案例。
但是,至今最讓行業創新者痛苦,阻礙行業創新的,應該還是知識產權保護。
前段時間費羅娜的陳高照在朋友圈發了條消息,有個陶瓷廠生產的水泥磚,取名就叫“費羅娜”系列;再之前,藍珀的潘秉然在朋友圈發圖文,有個叫“藍企鵝”的品牌,從畫冊到產品,甚至企業VI,全面模仿藍珀;再往前,秋季佛山陶博會的時候,卡布里的人也在朋友圈發圖文,有個佛山品牌全系列模仿卡布里的產品,甚至產品名稱和宣傳文案都一字不改……這樣的案例,在業內越來越多,被抄襲的企業哭笑不得,維權成本太高,也疲于應對。
抄襲在行業已成常態。特別是常規產品市場越來越難做,利潤空間受擠壓的時候,稍微有個做出點兒創意、看上去能夠有市場、有利潤的品牌和產品,后面必定馬上涌出一批跟隨者。有人跟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客戶愿意為創新者鼓掌,回過頭來,卻又更愿意去為抄襲者買單,甚至鼓勵抄襲,只為低價。
有經銷商跟我講,現在有些之前所謂“小眾品類”產品的市場已經不小了,一些品牌費盡心力把這些品類炒熱,市場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不少工程都需要用到個性化產品,但又不想花大價錢。于是,熟知產業生態的采購商們,就拿著一些品牌的瓷磚,去找其他工廠低價代工。由于生產一樣的產品怕惹麻煩,廠家和采購商會商量,在版上稍微做一些調整,跟原產品有一點差異,讓被模仿的品牌有苦難言。
中國大部分客戶現在還本著一種最淳樸的“唯便宜是圖”消費理念,才不管你創新的成本,也不在乎售后的服務。特別是貓膩層出不窮的工程項目——要好品牌又要便宜貨。于是,有些大品牌都自暴自棄了,干脆公開授權,你想要我的品牌,又不想出高價錢,那你別偷偷摸摸了,給我授權費,我授權給你貼牌,拿著我的版,隨便去哪個工廠生產,協議上寫明:出質量問題概與本品牌無關。
變相的縱容,讓這個行業的創新顯得更不值錢。
唯格十周年年會的時候,姚文江說,唯格前十年走的是“從0到1”的路,很不容易。這十年熬過來了,接下來走的是“從1到N”的路,應該要比前十年更順暢。事實上,從“0到1”不易,創新者想要從“1到N”,在中國更不容易。意大利一款產品可以熱賣十幾年還保持高利潤。在中國不可能。創新者要面對的,不止是大批競爭對手的模仿和擠壓,還必須面對自己培育起來的客戶跟競爭對手的聯合碾壓。所以,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創新者需要不斷地做“從0到1”的事,給到客戶別人給不了的東西,讓跟隨者望塵莫及。
姚文江說,創新者是種樹的人,媒體是觀光者。他沒提到,還有一批,是別人栽樹,他們乘涼,之后還去折斷樹枝、刨挖樹根,只顧眼前利益的破壞者。而這些破壞者,還有大批只想花低價錢,買“差不多就行”的產品的幫兇。
抄襲者不以抄襲為恥,消費者反以買便宜山寨貨為榮。這是中國目前消費的一種畸形生態。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話題,行業前輩們很早就寫過文章,批判中國的抄襲模仿是政策漏洞造成的。國家對抄襲模仿者過于縱容,大眾對抄襲模仿也習以為常。
需要正視的是,抄襲模仿是發展的必經階段,但不會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日本也曾抄襲模仿低價劣質過,但現在別人有創造力了,高端了。去年李克強也在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央“十三五”規劃把“創新”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圓珠筆頭都做不出來”的恥辱也讓制造大國開始反省自身。“供給側改革”更是直指制造業轉型升級。當“創新”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候,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也指日可待。
過去的陶瓷行業,產能為王;未來的陶瓷行業,必定創新為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