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某陶瓷企業總經理張先生表示,現在產區陶瓷銷售隊伍不缺人,但是缺人才。老的一批業務員有經驗、熟悉市場,不過他們中間的一些人存在墨守成規、熱情減退的問題;新的一批業務員很多還沒有成長起來,尤其是在目前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新人要在行業中真正沉淀下來也不容易。
增加新品牌
是消化產能的重要方式
近年內,四川產區內部產能擴張迅速,而且陶瓷企業新建的生產線產能大多都比較高。新拋釉線單線日產能平均都在2.5萬平方米以上,瓷片線的單線日產能基本都在3萬平方米以上,而其中產能最大的瓷片線和拋釉線單線日產能均已達到4萬平方米左右。
夾江某陶瓷企業銷售經理表示,論品牌,四川的陶瓷企業沒有什么優勢,在產區內幾乎找不出一個很強勢的品牌。四川所謂的品牌只是在區域市場有一定的知名度,還遠遠達不到廣東品牌的高度。從銷量上來看,現在總銷量在幾個億的企業不少,但是銷量能上億的品牌并不多。
張先生表示,四川產區的地域偏僻性和當地優質白坯原材料匱乏的雙重因素,決定了本地企業要走品牌路線會很艱難,尤其是像廣東廠家的單品牌運作模式,在四川基本上是沒有可行性的。廠家是選擇走品牌路線,還是選擇走產品性價比的路線,很大程度上是由客觀環境決定的。
對于四川產區內的大部分企業而言,品牌路線很難走得通。廠家要做大,就只能走規模化擴張的路子。產能大了之后,廠家原有的幾個品牌支撐不了現有的產能消化,因此就只能是不斷的增加新品牌。
據了解,目前四川產區內的陶瓷廠不論大小,基本上都有五六牌子以上。大廠的老品牌,單品牌的年銷量從幾千萬元到上億元不等(其中年銷量幾千萬的品牌占大多數);單個新品牌的年銷量大多在一千多萬元到兩三千萬元不等。今年由于市場行情不好,月銷量能夠達到千萬以上的品牌數量大幅下降。
對于廠家依靠增加新品牌的方式拉動銷量的做法,產區內有著不同的看法。有業內人士表示,增加新品牌是消化產能的有效途徑,廠家能夠生存和發展就是好事情。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通過不斷增加牌子拉升銷量,只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從長遠來看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品牌多了之后肯定會出現兄弟品牌在市場上“打架”的情況。
廠家業務團隊
很難跟上新品牌擴張的步伐
廠家新建生產線和增加新品牌相對容易,但是新組建的業務團隊卻難以跟上廠家的擴張步伐。而且,即使要穩定原有的業務團隊,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今年陶瓷行業的不景氣,也導致了部分廠家業務員流動頻繁。
近期,四川不少陶瓷廠家、銷售公司都出現了業務員招聘難的問題,甚至有陶瓷廠家連續招聘了兩三個月,還是找不到合適的銷售員。
四川某陶瓷品牌經理李先生表示,營銷一直以來都是四川產區的一大薄弱環節,很多陶瓷廠家都沒有建立比較完整和完善的營銷制度,沒有長期性、系統性的人才培養機制。“一個蘿卜一個坑”,在本地的陶瓷企業中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很多廠家都沒有銷售人員的儲備,往往是缺人了再做臨時性的招聘。
不少陶瓷廠家在招聘的時候,都希望能夠直接招聘有行業經驗,上崗以后就能“沖鋒陷陣”的業務員,愿意接納新人進行培養的陶瓷廠家比較少。張先生表示,愿意招聘新人慢慢培養的陶瓷廠,通常都是有一定理念的廠家,而這部分廠家的數量不多。很多廠家不是不愿意招聘和培養新人,而是擔心人員培訓起來之后留不住,為他人作嫁衣裳。
目前,本地陶瓷廠家培養新人的主要方式還是傳統的經驗傳授,老業務員帶新業務員,新人成長主要還是靠在業務實戰中的自我磨礪。有的新人剛被廠家招聘進來,甚至對產品的規格、質量等基本知識還沒有搞懂,就被單獨派出去跑市場。有夾江陶瓷行業資深營銷人士表示,他自己有時會幫廠家進行業務員培訓,就接到過上他培訓課的新業務員的咨詢電話,“瓷磚的吸水率一般是多少?商家說我們的坯體質量達不到要求。”
不過,產區內也有少數品牌在招聘的時候更加傾向于挖掘新人。還有部分廠家在招聘業務員的時候并不排斥新人,愿意培養有潛力的新人,并給他們一定的緩沖時間,在適應期內不在業務上做硬性要求,并且按照公司業務員的正常標準報銷差旅費。
華天瓷業銷售總經理黃家易表示,新進到銷售行業的年輕人往往愛學習,希望盡快提高自己,新人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比較容易接受公司的經營理念,與公司的步調保持一致。而且他們剛開始工作,積蓄不多,對收入也沒有過高的要求,在開拓市場的時候比一些老業務員更有沖勁、積極性高,跑得比較勤,對經銷商的服務也比較細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