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業的“煤改氣”自2010年開始推行,一波三折。在政府看來,燃煤無疑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所以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均對燃煤揮舞大棒,甚至在陶瓷行業有徹底清除之意。直到近期,2016年9月《泉州市“十三五”主要污染物減排工作方案》明確要求2017年底前陶瓷行業水煤氣發生爐全面拆除,這個要求的上一個時限是2013年底。陶企頑強爭取到4年時間到底是喜還是悲,相信大家自有判斷。
針對陶瓷行業強制“煤改氣”,本人曾撰文《科學有序推進天然氣在陶瓷行業的應用》,至今依然堅持以下觀點:
正確評價天然氣的減排效果
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高耗能的陶瓷行業應積極主動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使用清潔能源和清潔使用能源是必由之路。陶瓷生產廢氣排放以二氧化硫、粉塵、氮氧化物為主。二氧化硫的處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達標排放沒有問題,只不過天然氣可以使二氧化硫達到“不排”的標準。而在粉塵問題上,由于粉塵與陶瓷生產的燃燒環節關聯不大,所以使用天然氣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至于使用天然氣到底會增加還是減少氮氧化物的產生至今一直存在爭議。因此政府推廣天然氣,解決的是企業可以解決的問題,但卻仍然沒有解決粉塵、氮氧化物的排放,所以從綜合評定的角度來說,“煤改氣”在減少污染排放的作用是極其有限的。
清醒認識我國能源狀況
我國自然資源的基本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這就決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與石油和天然氣比較而言,我國煤炭的儲量相對比較豐富,占世界儲量的11.60%。我國煤炭資源總量為5.6萬億噸,其中已探明儲量為1萬億噸,占世界總儲量的11%,成為世界上第一產煤大國。
我國天然氣儲量并不豐富,僅占全球常規天然氣儲量1.7%,而且產量有限。據中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發布的數據,2013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達到1676億立方米,加上進口氣量,全年供需缺口上升至220億立方米。2015年,由于經濟下行,估計全年產量1318億立方米(不含煤層氣),天然氣進口量624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升至32.7%。
天然氣雖然能夠對中國的綠色工業化帶來巨大推動作用,但與煤炭等固態資源不同的是,天然氣無法在企業內部儲存。作為稀缺資源,政府與供氣公司往往會在冬季用氣高峰時節首先保證民用,這將對使用天然氣的陶瓷企業生產穩定性帶來挑戰,企業無法保證供貨貨源,從而直接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
另一方面,全國陶瓷生產線大概有4000條左右,以一條生產線每月消耗天然氣60萬立萬計算,每年陶瓷行業需消耗的天然氣約為288億立方,也就是說,我國天然氣產量的20%以上將用于陶瓷企業,這顯然是不可行的。況且天然氣是極其珍貴的資源和高品質燃料,加上進口依存度較高,像燒制瓷磚這樣普通的工業產品沒有必要去鼓勵以天然氣作為燃料。
推行清潔生產
糾正對天然氣的“偏愛”
清潔生產是陶瓷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但天然氣并非唯一一出路,國家環保部也沒有對企業使用某種清潔燃料提出過要求。按照排放要求,完全可以有可替代天然氣的清潔能源,煤制氣、生物質氣化都具有可行性。
煤制氣配套環保技術也可以達到清潔排放的目標,煤炭中的硫化物在氣化過程中大部分形成氣態混合在煤氣中,這是與天然氣相比差異最大的污染源,不過以目前的脫硫技術,只要經過脫硫處理完全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至于粉塵與燃料無關,使用天然氣時氮氧化物的排放甚至還要稍微偏高,一樣要采取措施處理。針對煤制氣存在的酚水排放、焦油處理、煙塵污染等問題,已經通過煤的清潔燃燒技術取得突破并得到一定范圍的應用,同時生物質氣化燃燒技術也日益成熟,這些都有望替代天然氣在陶瓷行業廣泛應用,達到清潔生產的目的。
另外,陶瓷薄化也可以作為節能減排的突破口。已經被廣泛推廣應用的陶瓷薄板因其比傳統瓷磚薄三分之一,耗材少,符合國家節能降耗的發展戰略。與同類產品相比,單位面積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一倍以上,節約60%以上的原料資源,降低綜合能耗50%以上,無論從原材料使用量還是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都很好地實現“節材、節能”的低碳目標;對于產品使用者而言,薄形化、輕量化大規格板材,既節約了物流運輸成本,減輕建筑物的荷載,更是直接降低了物流、建筑施工的碳排放。
為了達到低碳生產、節能減排的目的,可以實現的途徑很多,并非只有“煤改氣”一條獨木橋可走,只有站在整個行業全局考慮,全面審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多措并舉才能實現真正的清潔生產。
科學有序推進陶瓷行業天然氣的應用
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作為“潔凈環保能源”,天然氣的使用對環境的改善是無可爭議的,可它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由于天然氣取得不易、成本較高和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的有限,這種優質的能源應該更加有計劃的節約使用,鼓勵在民用和一些能夠較大提升附加值領域的工業領域使用,限制在一些粗放領域的低效使用以免“暴殄天物”。
陶瓷行業天然氣應用應科學有序的推進。解決我國天然氣的供不應求的矛盾需要從“開源”和“節流”兩個方面努力最終達到平衡供需的局面。“開源”是宏觀上的解決途徑,在用氣環節沒有太多作為,中俄天然氣談判就是典型的“開源”動作。在“節流”方面,國家環保部和發改委已經做了很好的引導,既沒有強制使用還進行了預警和引導,關鍵是需要政策落地的地方政府要有大局意識和科學觀念,轉變思維方式,只需要執行嚴格的排放管制,而不是強制要求“煤改氣”。
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陶瓷行業的天然氣推廣使用。首先是摸清家底,根據供應能力來引導企業技改,嚴格按天然氣規劃來控制“煤改氣”項目,避免因供不應求導致的天然氣供應缺口。其次,從經濟原則出發和社會和諧安定角度考慮,優先鼓勵和支持靠近現有供氣管網的企業、靠近城市中心和居民密集區的企業“煤改氣”,這樣相對于為某一企業鋪專設管道,價格相對可以低一些,還能快速達到改善環境、化解企業與居民矛盾的作用。
總之,對于陶瓷行業的節能減排,政府可以設置科學合理的環保標準并嚴格執行,沒有必要強制方法和途徑,至于如何達到這個標準,由企業自己掌控。按照經濟發展規律,在有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很多技術自然會應運而生,這樣經過市場競爭打造出來的企業才會有競爭力,才會形成健康的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