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日的午后,走進心儀的場所,靜靜地坐在那獨特的小沙發上,被暗紅與橘黃色系氛圍、舒緩的歐洲古典名曲包裹著。環顧四周,陳列架上琳瑯滿目的袋裝咖啡豆標著Java,FrenchRoast等字樣時時映入眼簾,手捧熱乎乎的醇香咖啡,讓時間慢慢流淌。”
本報記者在細讀《從星巴克的文化營銷看它為何成功?》一文時頗有感觸。文章中提及到,愜意、放松的星巴克式的“第三空間”所帶來的獨特文化營銷價值成為品牌營銷界關注的焦點。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之所以聞名遐邇、深入人心,根源不僅僅在于其對星巴克品牌核心價值的文化詮釋、文化呈現,更重要的還在于其對消費者透徹洞察基礎上的全方位“文化植入”。
有行業人士認為,營銷的本質是變“要我買”為“我要買”,讓客戶自己說服自己,讓客戶主動來購買。星巴克創始人舒爾茨說過:“我們不是提供服務的咖啡公司,而是提供咖啡的服務公司。”星巴克為消費者提供獨特的體驗,并以此為賣點吸引消費者,顯然,它成功做到讓客戶主動來購買!
為產品注入文化內涵
將星巴克文化營銷案例引申到陶瓷行業,首先追溯到過去,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馬可波羅建立陶瓷博物館,金意陶建立思想館、蒙娜麗莎建立“中國蒙娜麗莎印象館”、樓蘭陶瓷打造藝術館,維羅生態磚籌拍電影、贊助音樂劇……無獨有偶,陶瓷行業各個企業紛紛大打“文化”牌來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也能讓企業持久發展。
近年來,隨著“瓷磚文化節”風潮涌起,大家仔細觀察這個行業可發現文化營銷已漸入佳境,陶瓷企業不再僅僅像最初階段停留在對產品本身的打造,而是將產品更好地與藝術文化相融合,并加深挖掘藝術文化的內涵,為品牌提供附加值的同時,也能重塑品牌的價值,并且提升品牌的高度。
紅星美凱龍副總裁謝堅先生在一次活動上作了題為《發現文化的商業力量》的演講,他從春節習俗與其代表的中國文化符號延伸到文化營銷,從馬斯洛需求理論延伸到家居文化,從而指出,“在提供家居產品與服務時,在尊重顧客功能需求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發掘和弘揚家居環境的人文價值”。
而該如何在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上,將瓷磚品牌與文化結合起來,讓陶瓷企業和產品更為生動與立體呢?2月5日,廣東電視臺關于威爾斯陶瓷“隱形中華文化系列瓷磚”專題報道《在瓷磚上演繹中華文化》于《藝術東方》欄目播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剖析隱形功能瓷磚的優勢特點,獨特的產品工藝,原汁原味的中國風,優雅別致的古韻情懷,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眼球。
據悉,威爾斯陶瓷全球首創的“光雕幻影”技術產品——隱形中華文化系列瓷磚,威爾斯陶瓷“隱形中華文化系列瓷磚”將“陶瓷、古詩詞、書法、華夏文明精髓”四大中華文化元素巧妙結合,打破了“陶瓷+文化”這一行業難題,通過瓷磚這個載體,充分展現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威爾斯陶瓷由品牌營銷升級至內涵營銷。顯然,在條件基本相當的情況下,瓷磚品牌比拼的不僅僅是基本的產品花色、設計、質量與完善的售后、物流服務,還有品牌能夠延展和體現文化深度,至于瓷磚哪個品牌好?相信這是眾多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遇到的困惑之一,而能夠一條龍、多元化滿足消費需求,并為消費者心理帶來附加值的品牌會更加吸引消費者的關注。
陶瓷企業在冰冷的產品上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理念,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在購買到冰冷產品的同時,也感到一種文化底蘊的價值存在。品牌本身也有文化上的追求所在,就是要讓消費者除了感動之外還有驚喜,讓消費者感受到企業的活力和正能量尤其重要。
陶瓷企業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品牌創意和策劃方面主打“文化牌”,為產品、品牌注入“文化”要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切忌盲目追求。“文化”應當從品牌的文化背景、歷史淵源等特點進行深入挖掘和提煉。而更為重要的是,“文化”不能純粹從企業角度出發,更應當從消費者的角度和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
“酒香還要會吆喝”
在第六屆(2016)全國陶瓷人大會上,簡一大理石瓷磚董事長李志林用“酒香不怕巷子深”來形容很長一段時間內建陶行業的營銷模式:只要有好的產品,就能實現銷售。但他隨后強調,目前的建陶行業已經進入“酒香還要會吆喝”的階段,不僅需要好產品,還需要好營銷。
過去中國人的觀念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太重視文化溝通與整合方法的運用,激烈的競爭已成不爭的事實,人們的觀點隨之改變,于是,各個行業的商家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爭奪營銷至高點。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消費者也日漸理性和成熟,直白的叫賣只會讓人退避三舍。
因此,企業為適應新市場的競爭環境,在“爭奪眼球和耳朵”的較量中,文化創意營銷以有效持久之勢受到了消費者和商家們青睞。據悉,文化營銷的概念就是利用文化力進行營銷,是指企業營銷人員及相關人員在企業核心價值觀念的影響下,所形成的營銷理念,以及所塑造出的營銷形象,兩者在具體的市場運作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營銷模式。
2月28日,佛山市簡一陶瓷有限公司在其微信公眾號上推出“跟著古詩學裝修,別不信,家還真能比春色更讓人依戀”一文,從故宮里的春色,延展到古代詩人的經典作品,順帶引出簡一大理石瓷磚的空間裝修效果。簡一用文化營銷手段進行整合營銷,塑造了良好的企業形象。文化營銷的特征之一是展現產品的核心價值,從而把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引導出來,甚至達到創造需求的境界。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企業必須要建設自己的品牌和屬于自己品牌文化。一些世界頂級企業已經脫離了賣產品的階段,而是輸出品牌,以品牌的影響力和文化的影響力參與市場競爭,才得以成為百年老店。麥當勞、肯德基最吸引人的不是它們的產品,而是屬于它們所代表的快餐文化。
既然是“文化”營銷,自然不能脫離文化的內涵。企業文化與文化營銷的關系也就不言自明,如海爾文化的內涵是積淀深厚的,其“真誠服務到永遠”的企業理念,就成為文化營銷手段溫馨的依靠,讓消費者從內心感受到真誠服務的文化底蘊的過程中,找到品牌個性的傳遞和價值認同。所以,好的產品就要有好的營銷理念。
借力文化營銷打造品牌
不論你是選擇賣品牌,還是賣文化。我們都需要承認,今天己經從產品制造時代進入塑造產品價值的時代。在產品供大于求的今天,誰能更好地塑造產品的價值,誰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同樣一雙鞋,為什么耐克的七百多;阿迪的六百多;特步的三百多;李寧的兩百多?還是同樣一雙鞋,在地攤市場賣不過幾十元,到了商場、專賣店,會漲到一百甚至幾百。有人說那是品牌的作用,還有人說是因為在不同地方賣,賣的價格當然不同。
企業堅持走差異化道路至關重要,此外,還需要發掘產品與眾不同的功能與效用,而塑造產品的價值不是簡單地說幾句:我的東西好、我的東西很好、我的東西真的很好,企業老板對產品本身賣點要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對客戶需求有精準的把握才是關鍵。客戶在購買的時候看中的不是你的產品,往往看中的是你產品的價值和獨特之處。
而從“文化”方面來塑造品牌差異化早就已經成為了人盡皆知的“公開秘密”。“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品牌資產,不斷挖掘和豐富品牌的文化內涵,努力提高品牌的認同感、知名度以及影響力,并著力提升品牌價值。“文化”已經成為了塑造品牌差異化的一把“利器”,如今國內很多行業更是刮起了一股強勁的“文化風”。
正處于知識經濟這個時代,人們在消費物質形態產品的同時,更加注重消費文化形態的產品,從這個角度看,企業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創造的,利用文化力營銷,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發展,由此看來,文化營銷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未來,品牌標志、品牌定位、產品的差異化是陶瓷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放眼國內的建材市場,眾多的品牌開始將目光轉向品牌文化價值的提升上,而文化的價值,也是未來的營銷趨勢。文化營銷是品牌推廣的最高境界,文化營銷更是未來打造品牌競爭力的關鍵。
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瓷磚品牌要學會“吟詩”,從文化中汲取營養,闊步向前以迎接市場挑戰。而陶瓷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營銷不是喊口號不是玩花拳繡腿。它不止是一個形式的問題而更是一個內容的問題;它不是企業心血來潮時的一時沖動;它不是東施效顰,也不是邯鄲學步;它更不是豬鼻子插蔥——裝象,也不是老頭子參軍——假積極。
再者,企業在文化營銷時還需注意的是,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內容的體現,二者辯證統一。有業內人士指出,對于大多數陶瓷企業而言,仍然停留在完善產品結構、擴大產能上,因此,對這些企業而言,無論是文化還是品牌都是“奢談”,為時過早。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小企業借力文化,純屬炒作,缺乏長遠規劃,只是為了賣產品制造“噱頭”。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炒作也好,噱頭也好,敢于引入文化概念,敢于嘗試,雖然效果還有待檢驗,至少走出了第一步,還是值得肯定的,至于效果如何,要看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和市場接受程度。
文化營銷活動需與企業的客群定位相符,切中消費者的“命脈”、提供所需是成功的第一步。文化營銷活動內容既要結合自身的產品,也要與消費群體的素養和心靈追求相對接,要想真正做到讓消費者從“要我買”變為“我要買”,陶瓷企業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堅持去打造有價值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