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季陶博會落下帷幕,本次大會不僅未受外部環境的加持,還被眾多觀展商評價是近年尤為豐盛的一次。滿城的大板和現代仿古磚,搭起了建陶的中國舞臺。
黑白灰、柔光與素色調的充盈下,行業正在“變意”(向意大利趨近)的觀想,從念念不忘的醞釀,成為照進現實的回響。
彌漫在偌大市場上空的,是亦步亦趨的模仿跟抄,創新總會“為他人做嫁衣”。世界品牌在中國建陶舞臺的缺席,何嘗不是一塊久治不愈的心病,令多少矢志振興民族制造的企業家們難以釋懷。
重構在即 二八分化
面對各大陶企走品牌之路的競相布局,遵循“二八定律”的必然新局,未來大分水嶺時代能存活下來的,大抵只有兩種企業:
完成了用戶積累與渠道培育的行業巨頭,如馬可波羅、諾貝爾、東鵬等;以快和專注見長,善于精進產品、精耕市場,擁有勢能的獨角獸,以簡一為首的品牌。它們無疑將最大程度完成新技術的累積,商業模式迭代的落地探索,守住價值越來越高的存量市場。
對于新入局的創業者而言,在基礎和時勢都不占優的情況下,極難獲得空間。歐神諾陶瓷董事長鮑杰軍在今年的演講中,也提到了在中國建陶面臨解構的當下,自創一個新品牌,難以找到門徑。
品牌之道 產品為王
那么,品牌到底是什么?簡單來說,品牌就是產品的牌子。只不過知道的人多了,它就是大品牌,知道的人少,它就是個小品牌。企業的產品,永遠是維系品牌忠誠度的核心,真正純粹對品牌本身的忠誠,其實是不存在的。
如果你依然忠誠于某個品牌,往往是因為其產品體驗的不可比擬,或是因為別的品牌沒有更好的產品出現。如果品牌忠誠存在的話,諾基亞也就不會倒閉了。
歸根結底,產品終究才是品牌的王道。
堅守精耕 以此為生
整個建陶市場產品的“變意”,折射出的,并不是我們要“放大招”的揚眉吐氣,而是值得引起全行業的一種憂思。
縱觀而論,從拋光磚的絕對市場份額,到仿古磚、全拋釉、微晶石的風起,直至大理石瓷磚的炙手可熱,當下陶瓷大板、現代仿古磚的熱寵,我們似乎一直都在棄舊追新的路上,毫無慢下來的步調。
如此浮躁、亂象叢生的業態,品類被揚棄的速度之快,可謂別國罕見。在喧囂和跟抄當中,敗壞的是企業創新的基因,毀掉的是中國建陶精耕迭代的土壤,以及堅守匠心的美好傳統。
京東作為中國舞臺的世界品牌,掌舵人劉強東說過
到國外看了這么多企業,你會發現歐洲的企業,都是幾百年傳承,家族做了8代、10代。英國有家很著名的面包店已經是第12代了,還是每天烤幾百箱面包出來。賣完了,就算還有很多人排隊,也對不起,我不賣了。
相較起歐美企業的口碑傳承與日本制造的手藝匠心,以及歐美大企業平均壽命長達40年、日本大企業平均壽命58年,中國民營企業平均壽命僅3.7年,大公司的平均壽命也只有7到9年。在百年老店方面,中國的企業數量更是落后于發達國家。
以上種種的緣由,我想包括中國建陶在內的制造產業,不僅缺失精耕產品的企業調性,更是沒有構筑形成品牌頂層設計的體現。
好比喬布斯對蘋果公司的力挽狂瀾,就是生動的范本
1997年9月,距離蘋果公司破產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喬布斯重新回到蘋果掌舵,在保證能夠生存的前提下,對蘋果進行大刀闊斧的重組,僅僅保留了核心部分。采取專一化和協調性的措施,直接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先后推出了iPod和在線音樂,以及當下最為人稱道的“現象級”產品iPhone。
由此可見,喬布斯能為蘋果打開 “機會之窗”,創造出一個新藍海,在于他能簡化原本冗長的品類與產品鏈條,保留并聚焦企業核心產品的打造。
透過對核心產品的改良精進,在迭代更新中,掌握整個領域新技術的話事權,以“如入無人之境”的勢如破竹,成為了體量巨大的世界級品牌。
頂層設計 機會之窗
中國建陶這場“變意”的醞釀,若還是一味跟風模仿意大利的產品,勢必只能帶來“水土不服”。
只有學會打造品牌的頂層設計,由上而下地去精耕企業的核心產品,在美學構造、應用設計、整體配套、服務細化等多個維度,一以貫之,堅守新技術的迭代積累,商業變現的落地探索,這才是行之有效的營銷戰略,也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剛需。
希望建陶市場的“變意”之旅, 不再是強風拂過的一陣潮漲,真正取之有料、界定好本末精干,為中國舞臺的世界品牌,毫不吝惜地洞開機會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