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中國證券報的報道稱,由國家發改委起草的《關于加強配氣價格監管推進非居民用氣銷售價格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將于近期發布,非居民用氣價格將逐步放開。分析人士指出,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旨在解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對天然氣產業鏈終端進行規范。其中,對地方燃氣公司稅后6%收益率的規定。
同時,發改委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放開非居民用氣銷售價格,不再制定具體價格;暫不具備條件全面放開地區,可率先放開大型用戶用氣價格,建立非居民用氣購銷價格聯動調整機制,鼓勵大型用戶自主選擇氣源,推動配氣與銷售業務分離。并要求各地制定配氣價格管理和定價成本監審規則。
分析人士表示,放開非居民用氣價格的趨勢明確。未來的天然氣市場,特別是非居民用管道氣市場,上游和下游用戶可以實現直接交易。這將直接降低天然氣價格,繼而拉動下游終端市場需求。
反觀陶瓷行業,在環保的重壓下,陶瓷行業大范圍使用天然氣進行生產,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在多方因素的影響下,陶瓷行業的煤改氣之路可謂波折重重。
福建晉江:“煤改氣”至少逼停了1/3的生產線
晉江是國內率先實現煤改氣的產區。早在2010年底,晉江市委、市政府決定:3年內,該市所有建陶企業要分批次限期淘汰煤氣發生爐,實現天然氣替代。至2013年底,晉江宣告境內除了自動停產、改造拆遷的十數家陶瓷企業之外,其余已經全部切除煤氣供氣管道,改用天然氣。
但由于天然氣價格的多次上漲,以及供氣并不穩定,晉江的“煤改氣”經歷了數番波折。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2014年5月下旬,因供氣不足,晉江陶企被限制用氣量,部分窯爐被迫停產,為了確保生產,部分企業不得不恢復使用煤制氣。但很快這些陶企的煤氣站再度被要求拆除,晉江產區再度進入全面天然氣時代。
根據當地陶瓷人的統計,使用天然氣以來,晉江產區至少關停了1/3的生產線。
時至今日,經歷了多番波折的晉江煤改氣已經宣告完成,但使用天然氣所帶來的成本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當地陶瓷企業,倒逼著陶瓷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廣東肇慶:曾經轟轟烈烈,如今已“偃旗息鼓”
肇慶的煤改氣,始于2014年。根據當年肇慶市下發的《肇慶市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治理工作細化實施方案》提出的要求稱,在2014年9月底前,鼎湖區、高要市所有建筑陶瓷企業按環保等要求完成升級改造并通過驗收;年底前,范圍推廣至全市所有建筑陶瓷企業。《方案》要求,企業全部生產線使用天然氣,或者按照要求進行綜合治理升級改在后達標,顆粒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濃度限值須達到國家標準。
考慮到使用天然氣所帶來的成本壓力,肇慶的陶瓷企業在該方案發布之后,與當地政府進行了多次溝通。在經過一系列的溝通協調后,肇慶陶瓷企業同意改造一條天然氣生產線,而考慮到企業無力承擔使用天然氣所帶來的成本壓力以及天然氣供應穩定性問題,相關政府單位也默許企業不拆除煤氣管道的做法。
進入2015年后,肇慶產區已經極少提及“煤改氣”以及使用天然氣進行生產等事項,天然氣管道基本處于閑置狀態,陶瓷企業僅需做到達標排放即可。
山東淄博:40余家就地升級企業必須改用天然氣
根據2016年9月19日淄博公布的《淄博市建陶行業精準轉調工作方案》顯示,除了退城入園的陶瓷企業之外,就地升級的企業必須使用天然氣來取代“煤制氣”生產。
同年11月10日,淄川區區委頒布《淄川區建陶產業精準轉調實施方案(2016—2017)》,其中關于建陶行業燃料規定顯示:淄博建陶創新示范園內采用集中煤制氣;園區外使用天然氣,天然氣既可以用管道天然氣,也可以使用LNG,天然氣公司必須在淄川當地注冊,為降低企業成本,區政府對天然氣供應實行統一招標。
根據不完全統計,淄博就地升級的陶瓷企業數量約有40余家。根據要求,就地升級企業在完成天然氣改造及相關環保設施建設后,需通過有關部門組織的檢查驗收后,方可開工。
2016年11月開始,淄博陶企陸續停產進行天然氣改造,并對其他環節進行環保整改。截止目前,經過改造的淄博陶企在通過第一階段的靜態驗收后被批準點火,近期將迎接動態驗收。
山西陽城:氣量不足、管道不通,“煤改氣”進程受阻
陽城縣從2014年以來多次提出了整改時限,但由于多種因素制約并沒有落實。去年年底,陽城縣11家陶瓷企業完成了“煤改氣”,但由于山西能源煤層氣有限公司氣量不足,難以保證氣量供應,今年開春該公司要求陶瓷企業只能開一條生產線。
由于氣量不足、管路不暢,目前陽城僅有少數幾家陶瓷企業在用煤層氣,而且僅能供生產線使用,噴霧干燥塔等環節還是在燒煤。雖然陽城縣提出4月底前陶瓷園區15家企業要全部用上清潔能源,但就現在的氣量供應來說,全部企業“煤改氣”幾乎不太可能。
四川夾江:煤制氣生產線被強制關停
夾江的“煤改氣”由來已久,事實上,由于臨近天然氣產地,夾江使用天然氣具有極大的優勢。在今年年初,夾江縣政府下發名為《關于陶瓷企業停止使用煤氣發生爐的通告》(夾府通【2017】2號)(簡稱:《通告》)。根據這份通告的要求,夾江政府將在2017年4月10起,第一步全面禁止陶瓷企業使用直徑在1.98m以下或自行改制的煤氣發生爐;第二步禁止陶瓷企業使用直徑在1.98m以上煤氣發生爐。而且《通告》還規定境內所有陶瓷企業煤氣發生爐必須在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關停。
《通告》發布之后,由于有部分企業無視禁令仍然堅持使用煤氣發生爐進行生產,夾江政府在4月12日左右強制關停了10家煤制氣生產企業。
時隔約20天之后(即4月30日),夾江政府再次下令關停境內所有的煤制氣生產企業,包括新中源、華宏、華宸、金翔、康榮、索菲亞、宏發、華雄等10余家陶瓷企業被關停。據悉,目前夾江的陶瓷企業正在進行天然管道鋪建,大部分企業預計將于5月底、6月初陸續恢復生產。
四川丹棱:2017年底全面完成“煤改氣”
丹棱縣在推進“煤改氣”工作中,也下了不少功夫。根據當地管線建設和全縣工業企業情況,丹棱計劃用3年完成全域清潔能源替代工作。其中,今年6月底前,完成陶瓷建材園區核心區內5家企業“煤改氣”,改造12條生產線;今年年底前,完成21家陶瓷建材企業“煤改氣”,改造43條生產線;2019年全縣所有工業企業全面完成“煤改氣”。
據悉,目前,該園區核心區內企業全部簽訂了改造、供氣等協議,已進入停產實施階段;4家企業基本完成“煤改氣”,5月底前將陸續點火通氣恢復生產。
河北高邑:25家陶瓷企業一律改用天然氣
2017年4月6日,在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帶隊赴石家莊、廊坊開展重污染天氣督查期間,高邑、贊皇的30多家陶企被查出存在嚴重環境污染問題,被環保部點名批評。從4月7日凌晨開始,高邑、贊皇兩地的陶瓷企業生產被全部叫停。
面對高邑陶瓷產業的污染問題,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曾提出要求,高邑縣必須對陶瓷行業進行重拳治理,盡快推進工業園區集中供氣措施,實現陶瓷行業統一供氣全覆蓋,確保企業持續穩定達標排放。
日前,根據國家環保部的督察意見,高邑縣相關部門下發出了一份名為《建陶企業改氣意向征求意見表》給當地陶瓷企業。按照“保產業,不保落后企業”的原則,對照新的行業標準,對當地25家建陶企業提出一律改用天然氣的要求。據悉,高邑縣擬在工業區建設一個LNG儲氣站,作為備用氣源,確保兩個氣源能夠隨時切換、并軌運行,實現企業用氣“雙保險”。
經歷過“煤改氣”的陶瓷產區,遠遠不止上述產區,包括遼寧法庫、廣東清遠、江西高安、廣東佛山等多個產區均曾出臺過“煤改氣”的整改方案,并給出了具體的完成時限。但其中的大部分產區或是未能完成目標,或是改了之后卻“棄之不用”,這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也給涉及其中的陶瓷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究其原因,一是天然氣供應不足,無法滿足陶瓷企業的生產需求,強制性措施只會令陶企停產;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如天然氣管道鋪設不到位;三是天然氣價格居高不下,企業無法負擔使用天然氣所帶來的成本壓力……期待這次天然氣價格的下降能幫助陶瓷企業降低用氣成本,讓陶瓷行業的“煤改氣”以一種良性健康的姿態向前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