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樂山市和夾江縣主要領導相繼表態支持夾江陶瓷企業早日恢復生產的當下,夾江各陶瓷企業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恢復生產之中,但是卻有十余家陶瓷企業,邁不過“環保”這個門檻,已經萌生退意,不僅沒有著手為復產做準備,現在已經在為如何退出陶瓷行業舞臺做準備了。
近日,記者在夾江盛峰陶瓷有限公司走訪時獲悉,該公司總部(金陶瓷業)不準備讓盛峰陶瓷再生產,而是準備讓其從此退出陶瓷行業舞臺。
據了解,盛峰陶瓷原本是金陶瓷業在夾江產區收購的一個分廠,旗下擁有一條全拋釉生產線,主要用于生產系列高附值產品。然而,隨著環保政策持續加碼,公司投入環保的資金缺口日益擴大,所以公司總部決定將其關停。除此之外,盛峰陶瓷還剛好處于“退城入園”范圍內,根據相關規定必須在今年年底前完成“退城入園”的搬遷任務,否則必須被強制關停。
事實上,在今年“環保整治”和“退城入園”的雙重高壓之下,夾江產區中類似于盛峰陶瓷這種情況決定退出陶瓷行業歷史舞臺的陶瓷企業不是個例,如春明、鑫鵬、新杰峰、恒發、圣煜、陽光、科達等共計十余家。在調查中,記者也發現環保過后未能恢復生產的陶瓷企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
一是,環保治理不達標;二是,旗下生產線陳舊,產能極低;三是,資金實力不足,無力進行生產線技改升級;四是,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
在政府倡導的“淘汰落后產能”行動中,生產設備陳舊,能耗高、污染嚴重的陶瓷生產線都是被淘汰的對象。不管是因為環保原因,還是因為“退城入園”原因,其終究都無法擺脫淘汰的命運。而且,從目前產區企業恢復生產的情況來看,有實力環保達標的企業在政府表態當天就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恢復生產,反觀那些實力弱小的企業,雖然政府鼓勵企業早日恢復生產,但是因為自身環保不達標所以只能繼續停產整治。
此次環保風暴對于夾江產區陶瓷企業而言,即是洗牌,也是門檻。未來陶瓷企業都必須按照統一的環保標準生產,這也為今后陶瓷行業設定了一個入行門檻。就夾江產區目前的情況來看,能夠恢復生產的陶瓷企業都是通過環保門檻的,部分現在仍然處于停產狀態的陶瓷企業很有可能是沒有通過環保這個門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