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陶瓷市場風云多變的環境下,我們先來看看近期的一些報訊:
報訊一:紙價,要漲了。
隨著中秋節、國慶節、雙十一的到來,各地方紙企紛紛下發“漲價函”!瓷磚生產成本或將提高;
報訊二:“風至”,少產了。
隨著“山竹”狂臺風,江門、云浮多家陶瓷廠受損導致緊急停工停產——無磚可賣了;
隨著“煤改氣”環保風,全國多家陶企被查被停被封被訴,產能下降——原料上漲了;
隨著“房改”經濟風,所有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進入相對溫和的新常態階段——瓷磚難賣了;
報訊三:陶企,外遷了。
佛山政府對陶瓷產業的調整與提升思路、打造陶瓷總部經濟的規劃、對污染型低端企業的取締、停止陶瓷生產項目會議的審批,都成為佛山企業向外擴張的主要因素,而作為陶瓷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擴張則是勢在必行——高端發展了;
報訊四:新線,漸增了。
新恒隆陶瓷集團三水研發及生產基地窯爐點火儀式隆重舉行;高安產區今年有多家陶企新建窯爐點火成功和投入生產,上半年大部分陶企產銷率達80%以上——產銷上升了;
報訊五:新政,出臺了。
廣東省政府[2018]79號文件,8月31日印發《新實體經濟十條》,惠企政策鼓舞人心——成本降低了;
報訊六:樓市,意外了。
統計局8月70城市樓市數據出人意料的火爆,房價持續上漲,房地產投資雖有小回落,但仍維持在10%以上的增速——建材空間仍在了;
再來看看我國部分發展規劃:
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解決“三農問題”、振興鄉村戰略;打造“強中心”核心區,提出產業“優二進三”戰略和城市化發展戰略;等等。
通過這些,無疑傳遞了我們陶瓷行業的經濟信號。明面反映了眼下瓷磚產品價格或將升高的可能性,透露出現下經濟和消費的下行過程,隱射暗潮過后必將逆襲的龐大市場。
一、找主因
金九銀十的黃金季卻不見市場山花爛漫開,只不溫不火的零零星星散布在各地綻放,一簇一簇抱錦成團獨成風景已是“昨日黃花”,如今的蜂飛蝶舞,追逐著的也只是那些散落著的一絲半點的濃香。
表現在陶瓷市場上需求和成交一直都存在,終端和上半年相比也沒有持續下滑的跡象,只是不再像以前一樣集中爆發而已;雖然有鋪天蓋地的促銷,甚至突破底線的價格,但這也可能和上游制造的銷售有所不同而造成,究其主因:現在的客戶市場大多從追求價格轉變成關注價值,并將價值實惠定向為未來消費的主要關注點;
二、找策略
1、要流量
有些企業在市場萎縮的情況下放價求量,期望通過價格戰拉動銷量的增長,其實這是一種庫存的轉移,并沒有形成多大的實質性的銷售;而實際市場環境下,庫存轉移的營銷模式已經不再適應行業的發展。在缺乏消費信心的當下,靠低價引流只能帶來小幅增長,通過價值創造市場才是長遠發展方向。
2、要利潤
陶瓷行業從2008、到2012、再到2018,經過了幾次消費升級和洗牌,市場潮起潮落,只不過這次這種現象是直接導致了很多人沒有自主選擇的余地,通俗的說法就是社會發展慢了,變化快了,消費環境變了,行業一下很難適應,就有了現在的市場局面。今年規模型企業銷售下滑已成定局,能做到利潤率增長的企業也寥寥可數,而小規模企業談增長是沒有太多意義的,只有談利潤才有可比性。
3、要創造
面對著新態勢,我省有425個專業鎮或者特色產業集群,明確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產業、區域平臺帶動集群企業供應需求的路徑,加快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未來會創建經過逐步整合、規模逐漸增大,但數量逐步減少的新型陶瓷企業,而這也是企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面對著房產改革,2018年中國房地產銷售增長放緩,陶瓷磚的銷售增加也跟著放緩;而新零售的崛起,可以讓企業漸漸步入并適應整個過程;
面對著政府產業調整要求,佛山80%-90%的陶瓷企外遷,無論對轉出地還是轉入地來講,企業遭遇生產、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科研人才短缺的瓶頸,企業要積極利用新發布的《新實體經濟十條》,建設開發對國家對企業有用的專業人才。
(來源: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行業協會項目研究部,轉載請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 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