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歐神諾陶瓷董事長鮑杰軍
佛山是草根創業的熱土
企業家簡介
鮑杰軍
現任佛山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順德奔朗董事長
1982年至1992年任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機械專業講師
1992年參與創建的科達機電(現更名為科達潔能),于2002年在A股成功上市。
1998年創辦歐神諾陶瓷任董事長至今
“溫文爾雅,說話邏輯清晰,像一位大學老師。”這是陶瓷行業對他的評價;畢業留校任教大學講師十年后,他順應改革開放的浪潮,成為知識精英下海的一員;他充分證明了知識就是硬道理,獨立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磨邊機、以及企業后續開發出第一臺拋光機、第一臺大噸位壓機;他敢為人先,參與創建了兩家上市企業,是引領佛山陶瓷行業健康發展的代表人物之一。

佛山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鮑杰軍。
圖/佛山新聞網張斯特攝
9月10日,鮑杰軍在其創辦的歸然書院接受了佛山傳媒集團的聯合采訪。不論是采訪過程中抑或采訪結束后的閑聊,鮑杰軍數次提及“草根”二字。
1992年的春天,而立之年的鮑杰軍偶然之下帶著學生來佛山做畢業實習,看到佛山車水馬龍、開放包容,熱血沸騰,毅然決定來佛山發展。
在佛山,僅用一年時間,鮑杰軍完成了從教師到工程師到企業創辦者的角色轉變。談起這段創業歷史,鮑杰軍滿懷深情,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如果沒有佛山寬松的創業土壤,就不會有今天的兩家上市企業,也不會有今天的他。
鮑杰軍就如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一批年輕人一樣,帶著熱血,只身奔赴佛山,他們自稱為草根創業者,在佛山這片肥沃的土壤中,如野草般野蠻生長、春風吹生,深深扎根后長成了參天大樹。這段創業史,是他們永不磨滅的記憶,永不褪色的草根精神,代表著他們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
佛山陶瓷業大發展求賢若渴
從1992年至1995年,僅景德鎮陶瓷學院就有近40位年輕教師來佛山工作和創業。
佛山日報:1992年,您從江西來到佛山,從一名教師轉變成為一名工程師。是什么讓您做出了這個決定?佛山既不是特區,也不是沿海開放城市,沒有任何特殊政策,您下海的第一站為什么就選擇了佛山?
鮑杰軍:我的每一個步伐,都踩準了改革開放的鼓點。1978年,我是第一屆全國統考高考生。1992年3月,正好鄧小平南巡沒多久,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帶著學生來佛山做畢業實習,看到關于改革開放的宣傳語,內心十分激動。當時的佛山車水馬龍,十分繁榮,收入也高,和江西明顯不同。當天我就給同在大學任教的太太打了電話,說想來佛山發展,太太當即同意。
佛山做陶瓷產業有歷史和基礎,南風古灶可以說是佛山工業的起步。在20世紀80年代,佛山最早引進國外先進的生產線和技術,在國企體制改革后順利發展至今,陶瓷產業一步步升級,形成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產業集群,擁有最完備的產業鏈。

廣西·藤縣生產基地效果圖
佛山日報:佛山陶瓷產業有不少像您這樣的知識分子,您所工作過的佛陶集團、科達、歐神諾,都是知識分子創新創業的熱土。您是否感受到改革開放后佛山對于人才、創新的重視?
鮑杰軍:90年代的佛山陶瓷業正處于摸索中增長時期,產業規模擴張、陶瓷企業壯大,急需人才,尤其是搞裝備的人才。佛山求賢若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前后,佛山人社局一位姓羅的副局長,專門帶著團隊到景德鎮陶瓷學院招工,是全國第一個來景德鎮陶瓷學院招人的城市。
大學畢業后我留校任教,當了10年陶瓷機械專業講師,正準備評副教授,有很多研究成果,和佛山可謂一拍即合。在那3、4年間,大量學生和年輕老師都奔赴佛山搞研發、創業,我認識的就有3、40位。
佛山陶都-南風古灶
當時,佛山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萌發,國有企業和工程師都在為鄉鎮企業服務。大批“星期六工程師”或乘渡船從廣州而來、或在當地大企業搞技術,利用周末幫助佛山“洗腳上田”的農民發展工業,我也是其中一員。在佛陶集團就業期間,每個周末,我都去鄉鎮陶瓷企業搞設備。
佛山日報:您如何看待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成效?
鮑杰軍:佛山陶瓷轉型升級是成功的,標志是如今擁有全球最健全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這幾年,陶瓷行業經歷一輪大洗牌,雖然關停了一些企業,但是留下來的企業規模和納稅都比以前有較大增長,尤其在智能制造、環保方面進步非常大。從這幾個角度看,佛山通過大概10年時間達到了轉型提升的目的。
寬松的營商環境推動陶瓷行業發展
如果說企業是一棵大樹,政府可以在樹下掃落葉,絕不可以爬上樹搖果子。
佛山日報:從科達機電開始,您和您當時的團隊一起,在佛山創立了多家企業,其中科達潔能、歐神諾均成為上市公司。可以說,在佛山的20多年,您一直在創業,您可以評價一下佛山的創業環境嗎?
鮑杰軍:這個問題很好,我確實有很多感受。
1992年11月,我為一家民營企業設計磨邊機,僅花了一個月時間,我就設計出了中國第一臺磨邊機。當時一臺進口磨邊機需要150萬人民幣,我們自己做出來僅需十分之一的價格,大大降低了成本,供不應求。我們就想,我們為什么不自己做機器呢。科達機電就這樣創辦起來,從磨邊機、拋光機、壓磚機開始做起,我也因此獨立設計了中國第一臺磨邊機、以及企業后來開發出的第一臺拋光機、第一臺大噸位壓機。

歐神諾產品3號窯爐
1997年10月,一群年輕人到歐洲轉了一圈,回來后決定開始籌建一個陶瓷廠,設想用工藝帶動建陶裝備的研發,用裝備推動建陶產業的發展。就這樣,1998年8月18日,歐神諾的前身科達陶瓷誕生了。
佛山
佛山從政府到社會,包容性很強,20多年來,佛山就像一個大的孵化器,很多企業如科達、歐神諾一樣從零開始增長提升。企業應以市場為導向,其實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最需要寬松的營商和市場環境,在此過程中優勝劣汰。
佛山以民營經濟為主,最大的特點是中小微企業非常多,佛山寬松的經營環境,政府和企業之的良性互動,給了這些企業足夠的時間和土壤成長。而到了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政府適時引導,讓野蠻生長的企業規范經營,從而實現做大做強。

盧勤等科達的老股東們
科達是工程師做起來的企業一開始并不懂如何規范經營,賬也算不清楚,何談規范。2000年,順德政府找到科達,出資補貼邀請盧勤去清華大學參加一個工商管理培訓班,脫產四個月,上了18門課程,學完之后受益匪淺。我們第一次知道,企業管理可以這樣學習。我們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之道如饑似渴,第二年開始派出了更多的管理層去參加培訓。
佛山日報:您對于佛山的營商環境、政府服務還是比較認可的?
鮑杰軍:我非常認可。在佛山,和政府打交道非常輕松,只要規范管理,沒有那么多彎彎繞繞,政府也會做好服務。我至今還記得,一位政府官員對我說,如果說企業是一棵大樹,政府可以在樹下掃落葉,絕不可以爬上去搖樹、搖果子。
佛山人很樸實,不排外,你賺到錢他也不嫉妒你,只暗暗發力搞創新,希望賺得比你多,這種良性競爭其實推動了整個行業的進步。所以20多年來,不管是本地人或是外地人創業就業,都能真正扎根佛山。
創新和規范經營是企業發展之道
做企業,要以企業家精神為指引。老板僅以一時盈利為目的,企業家需要承擔推動行業發展和承擔社會進步的責任。
佛山日報:1998年,歐神諾成立,前有東鵬、蒙娜麗莎等老大哥欣欣向榮,后有新品牌如雨后春筍,歐神諾憑借什么脫穎而出,并且保持20年長青?
鮑杰軍:歐神諾成立之初,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對于我們這些技術出身的管理者而言,首先想到的就是產品創新。高定位必須有高起點,歐神諾首先投入巨資建立了業內領先的建陶研發中心。從雨花石的一鳴驚人開始,持續的創新,讓歐神諾成為高端瓷磚的領導者。

1999年 三水歐神諾陶瓷有限公司
經營理念和模式創新,讓歐神諾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一面旗幟。2000年,基于對消費者最終需求的洞察,歐神諾提出“陶瓷時裝化”理念,如今,“陶瓷時裝化”所衍生的瓷磚整體空間解決方案的理念被行業認同。2016年歐神諾又提出“高端瓷磚定制家”的品牌定位、建立“歐神諾在線”、探索建陶行業新零售及其服務新標準。今年,歐神諾從新三板到與帝王合并成為上市公司。
前些時候,在與新員工做企業文化培訓的時候,有一位年輕人問我,歐神諾最大的優勢是什么?我脫口而出,規范。2007年金融風暴期間,歐神諾經營出現困難、暫停上市計劃時,仍然能夠堅持規范化經營方向。正是因為長期規范經營的基礎,使企業能夠合并上市,快速融入到資本市場。歐神諾的規范,不僅僅體現在依法納稅,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良好的法人治理結構,使得企業經營決策變得井井有條。
佛山日報:都說您是學者型企業家,創業20多年后,您回歸教師身份,學生從大學生變成了企業老板。您創辦歸然學院,旨在弘揚企業家精神,幫助中小企業成長。您認為企業家精神對于企業成長有何幫助?
鮑杰軍:我對教師職業有一份情懷,其實一直沒有離開過教師職業。2011年,我主持籌建佛山市江西商會,如今有上千個會員企業,大部分都是中小微企業,草根創業,野蠻生長,老板并不知道如何當好一個企業家,亟需提升。我結合從業經歷,出版了《中國智式》、《現代企業邏輯》等4本專著,對企業的成功之道有點感悟,就想借著這個機會,重拾教師一職。
企業家和老板是不一樣的。開始創業時想法很簡單,就是賺錢,這是老板的想法。但企業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必須要提升素養,認識到老板和企業家是有區別的。企業家的境界不僅是賺錢,還要把企業做規范,承擔推動行業發展與社會進步的責任和使命,這也是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