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第一季),是在中國室內裝飾協(xié)會支持下,聯(lián)合推動的高端定制課程。
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在亞洲范圍內尋找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與藝術家,以系統(tǒng)課程與名師教學的方式,培養(yǎng)優(yōu)秀設計師,成就未來的設計合伙人或設計創(chuàng)業(yè)家。
十堂課,設計見真知。
十堂課的學員,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那天是黃昏,光線正正地打在你工作室的座椅,外面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你剛結束與合作方的提案,或者是在畫圖的片刻偶爾抬了一下眼。突然,你會聽到內心有潮濕的海水拍打著礁石;甚至,遠方傳來隱約的鼓聲。
你明顯有個預感,這是屬于設計的黃金時代:我可以用智慧與靈光,像中世紀的煉金術師,將一切融化,創(chuàng)造出新的內容與形式,為城市與人類造福。
事實上,情景在過去已然發(fā)生。一千年前,這個古老的國家,美學水平和創(chuàng)造能力達到世界頂峰。同行先輩們備受敬仰,那時,百姓稱呼我們?yōu)楣そ场嫀煛⑹炙嚾耍瑒?chuàng)造的作品在宮廷、在坊間、在鄉(xiāng)野、在江湖被稱頌,甚至部分作品會傳唱千年。
到今天,同樣是海晏河清,你也分明聞到相同的味道——由我本人,而非假他人之手,能夠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美”的形式。
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正是為生機勃勃的你而來。
我們同樣敬重知識和智慧。前輩舉火為號、言傳身教,你振臂呼應,甘之如飴。十堂課上,看到如斯動人畫面:老師們悉數(shù)登臺,在設計與藝術的杏壇里傳授新知;而我們學員抵住高密度的課程內容,眼里不斷閃爍出求知的火花。
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一邊是教書布道,一邊是求知若渴。
我們依然記得,百年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的話,“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不是大樓廣廈成就了我們,而是大學問。那就讓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老師和你共同建設一所真正有生命力、有分量感的設計藝術大學。
每一個趕著飛機、高鐵,熬著疲倦、饑餓,眼睛依然明亮清澈的你,才是十堂課的價值。
十堂課 · 10月12日上午
師者:關永權
主題:燈光設計空間
師·說
剛開公司的時候,我想,公司要與別的設計師有什么不同?在1979年,我想到一個設計理念:用最少的燈光設計達到理想的燈光效果。沒想到,差不多40年后,就變成了現(xiàn)在很流行的講節(jié)能,設計功效的提高。
其實照明設計不等于燈光設計。
照明設計在我的看法,是滿足亮度的需求,以功能為主,但是沒氣氛,沒層次,沒情感。
但是燈光設計是帶有藝術性的,燈光是有光,有人,看著有藝術的感覺,但是它也重功能,有氣氛,有層次,有情感,還有重點。
師者:山地
主題:Visual Poetry
師·說
我在中國參加【遇見藝術】東方藝術家&設計師肖像拍攝計劃項目,不僅是遇見藝術而已,而是遇到道,遇見中國文化。
剛和杰出的藝術家、設計師接觸時,我在網(wǎng)上找到的只是一些無趣的官方符號。但隨著拍攝進程的慢慢推進,我會逐漸刪除到藝術和設計之間的界限。
那時,我才醒覺:設計離不開藝術,藝術也離不開設計。
十堂課 · 10月12日下午
師者:黑川雅之
主題:在作品與理論之間,發(fā)現(xiàn)思想的方法
師·說
認為美的事物等同于設計,這樣的說法是不準確的。
美確實是設計的一部分,但真正的設計,是刺激生命體,使它活躍,這個事物、這個行為、這個刺激才是設計。這也是我給客戶設計作品時,會給予他的生命一種刺激,重新給予他活力。
在設計城市的時候,認為人類社會是有自己生長能力的,城市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進行調整。所以,我們認為建設城市不能推翻一切,從零開始,最好是給它一點刺激,比如建一個廣場、一條鐵路。城市自身就會煥發(fā)活力,我們要信賴城市的自建和恢復能力。
師者:凌健
主題:藝術與空間的精神關聯(lián)
師·說
人類自文明出現(xiàn)之后,設計和藝術一直是在一起的。如文藝復興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如達·芬奇,既是藝術家,也是設計師。到20世紀,德國包豪斯,藝術與設計也是緊密在一起的。只是二戰(zhàn)后,西方慢慢分離了設計與藝術。
20至21世紀,得益科技進步,使得設計師和建筑師們很多都是在技術、材料和空間上去展示設計的潛在力。如果今天,我們設計師能和藝術家一起,更為關注社會問題,以及輸出個人的價值觀,在設計作品里融入當代藝術,那將使得世界充滿無限的想象力。
師者:邵華波
主題:設計,發(fā)現(xiàn)真善美
師·說
我的設計理念,是發(fā)現(xiàn)真·善·美。在幾個月前,我突然感受到真善美的關系。
真是對的設計客觀存在主觀世界中;善即利他;美就是關系,視覺的美,真善美就存在于這個我們的空間設計中。
因此,每一個空間的營造,要倚靠其所處時代、地域、建筑環(huán)境、功能性不同而具備獨一無二的氣質,空間需要需要健康、持續(xù)地服務于人,才更具有生命力。
十堂課 · 10月13日上午
師者:孟也
主題:道孟空間
師·說
很多人常問,是什么,使我成為今天的孟也?
十年前我來北京,給自己定位,是專注做中國最頂尖的高端私人住宅。你塑造一個什么樣的自己,社會就會認同你是怎樣的人。
特別是在品牌建設的初期階段,確立自我標簽:我是誰!我要干什么!或者是現(xiàn)階段,我要干什么!比什么都要來得重要。
十堂課 · 10月13日下午
師者:史金淞
主題:自我療愈和公共分享
師·說
為什么要做藝術?我想打開更多和世界發(fā)生關系的可能性。或者說,有更多觀察世界的方式,打開個人更多的內心窗口,與他人分享。當我們打開自己的心靈窗戶時,我會變得很“通風”、舒服。
我是藝術家,也是設計師,我也在參與著人類未來的設計。我的作品不僅僅是一個表面的裝飾,而我們是對每一個生命,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家庭心靈的塑造、親情的塑造,我希望能夠通過創(chuàng)作,使得每個人生活更幸福一點。
師者:江欣宜+何政宏
主題:當代藝術與設計的結合
師·說
每個人,都有3個資本:經(jīng)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
如果你想做一個被人尊敬的設計師,不單是你的設計很厲害,而是你手上的資本比客戶還要多,這是一種資本的比較。
設計師經(jīng)濟資本很難超越甲方,但是你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可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你一定想,如何累積你的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一定跟藝術、飲食有著強關聯(lián),如何品酒,如何用餐,哪些餐飲禮儀,談吐話題都是文化資本。我和一個法國人清談,他說,美學教育是非常底層的,可有一件事馬上可以知道你的階級:你對于酒類、飲食的了解,如何聊天,你到底只是有錢還是有所為的文化資本?
師者:梁建國
主題:量253
師·說
量指的是適量設計。
2是20%,幾十年來,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全世界跑,各種照片和風格都在研究,我覺得反而,需要研究東方人的基因是什么?
5是50%,指的是現(xiàn)在,應該研究當下的生活狀態(tài)和需求,特別是社會制度,社會需求、倫理道德。我做國際東方之時,會花很多時間研究社會學。而我的作品,更多是體現(xiàn)社會學,不是體現(xiàn)設計的主義,我并不認為我代表什么主義。
3是30%,是未來。宗教里說,前世,今生,未來。我只能用最通俗的方式去說未來的設計,如果 100 年以后,回望這個時代,這 30 年,或者 50 年,我們沒有找到時代的基因,在座的設計師都白活了,因為我們遇上那么好的時代。那么好的機會,不做出屬于東方的設計,有點虧。
抬頭望眼,真知同行,滿目星空。設計與藝術的智慧,透過老師的聲音,傳到你的耳膜,震顫心靈,收獲新知,然后在設計生涯里學以致用。
這是我們想到,亞洲設計藝術十堂課第一季中最美的風景。
莎士比亞在《辛柏林》里寫過:讓我們泰然自若,與自己的時代狹路相逢。
這就是我們設計和藝術的時代。而設計師要做的,是不辜負我們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