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陶瓷企業的發展復興之路要靠大力培養人才。如今,面對復雜的經濟競爭態勢,陶瓷行業作為民營經濟的一部分,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如何在未來發展道路上穩中有進,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顯然,說到底是人才的較量,陶瓷企業的發展壯大之路還是要依靠大力培養人才、發展人才。那么,陶瓷企業如何擺脫“人才荒”?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陶瓷行業人才現狀
1、人才分布不合理。目前陶瓷行業的人才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或者國企轉制的大企業,而一些民營的中小企業,由于待遇、工作環境、發展空間等原因,對人才的吸引力低,致使人才缺乏,嚴重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2、人才出現斷層,知識結構老化。陶瓷行業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遭遇較大困難,國有企業紛紛倒閉,致使很多陶瓷行業人才轉行,年輕一代又因為陶瓷行業工作環境差,待遇低等原因而不愿從事這一行業的工作,導致目前行業人才斷層嚴重,作為傳統行業,陶瓷行業沒有IT等行業發展變化快,再加上企業對人才缺乏知識培訓,導致人才知識結構老化嚴重,跟不上行業發展要求。
3、激勵機制不健全,留才機制尚需完善。一方面,受行業自身因素影響,福利待遇及各方面工作條件都不如一些新興行業,難以引進人才,即使引進來,也很難留住;另一方面,受傳統用人方式的影響,不少企業沒有將人才工作擺上應有位置,沒有把人才工作納入到發展計劃中去,一些企業負責人也深知人才的重要,但滿足現狀的多,缺乏居安思危意識,存在著重設備更新、輕人才引進,重眼前效益,輕人才培訓;重市場營銷、輕科技開發;重資歷,輕實力的現象,企業人才流失現象日益突出。
鑒于這些點,企業重人惜人,改善福利,不斷完善陶瓷人才的激勵服務機制,出臺更多優惠政策留住人才。
人才興,產業旺,陶瓷品牌企業應該積極構建交流平臺,積極打造陶瓷人才集聚的“洼地”,鼓勵培訓傳統產業后繼人才,從而促進陶瓷企業可持續發展。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陶瓷特色高校如何培養高精尖陶瓷人才,促進陶瓷企業和我市經濟的發展?
佛山市是中外著名的陶瓷之都,制作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經過不斷的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因此,我市更應重視陶瓷特色學校的建設與相對應人才的培養,準確定位、立足地方經濟建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依托陶瓷行業發展、建設好地方特色型高校、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努力打造成我國重要的陶瓷科研教育中心。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佛山每年需新增技術人員3000余人,新增高級工人7000余人,高精尖陶瓷人才缺口達30000至60000人,可見,陶瓷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因此,陶瓷特色高校的建設不僅要打造成我國重要的陶瓷科研教育中心,還需為我市陶瓷行業源源不斷地培養和輸送高素質高層次人才。
地方高校利用地域經濟特色開展學科建設,不僅有利于學科建設,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同時還能有效地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充分發揮高校三大職能中的社會服務職能,還能讓培養的人才更好地適應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是一舉多得的好舉措。
隨著信息時代、知識經濟的來臨,大學從傳統的象牙塔中掙脫出來,成為直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進步的主要力量。地方高校的特色學科不僅是承接培養特色人才的主渠道,還是為社會提供特色服務產品的主力軍。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特色學科只有深度融入經濟社會之中,才能更好地實行教育,適應社會需求并引領社會發展,也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發展與進步,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以服務為支持,以育人促發展”的思路,促進地方高校的特色學科建設。特色學科要不斷地進行各種創新活動,研發社會需求的各種產品,為推動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以及滿足人類社會的各種需求作出積極的貢獻。
結合我市的經濟特色,密切聯系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開展各種科研和調查活動,研發產業中的技術難題,促使地方經濟良性發展。
圖片源于網絡,侵刪
高校建設還應計劃保留現有高級技工和預備技師人才教育,開設1至2個陶瓷類本科專業,并依托現有本科專業開設陶瓷類專業方向,以解決陶瓷生產過程中的重要技術問題為研究對象,形成具有鮮明的陶瓷教育研究特色,建立“國家日用及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方面,在為提升我市陶瓷企業的競爭力方面,做出貢獻。另外,提升學院對陶瓷文化傳承,交流和輻射作用,提升學院面向全省陶瓷產業的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打造產業發展的新增長極,陶瓷轉型發展新引擎,陶瓷文化傳播新高地,陶瓷創新創業新平臺,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后記:陶瓷行業發展離不開學術支撐,學術建設離不開本土文化及跨文化的融合與創新。重視陶瓷特色地方高校的創建,讓人才建設驅動行業發展至關重要。
(來源:美家網,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