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近日,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發布《2018年建筑陶瓷與衛生潔具行業發展概況》。報告指出:2018年,1265家規模以上建筑陶瓷企業,137家企業退出歷史舞臺;營收、利潤雙下降,其中,實現營收2993.48億元,同比下滑28.09%;實現利潤總額176.05億元,同比下降33.57%;陶瓷磚產量大幅回落至2012年水平,創下最大跌幅。2018年陶瓷磚產量90.11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1.2%,主要產品產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營收、利潤雙下滑,產量創最大跌幅
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統計,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建筑陶瓷企業1265家,137家企業退出歷史舞臺。實現營收2993.48億元,同比下滑28.09%,實現利潤總額176.05億元,同比下降33.57%,銷售利潤率為5.88%,比去年同期下降0.52個百分點。
2018年陶瓷磚產量90.11億平方米,同比下降11.2%。2018年中國陶瓷磚產量大幅回落至2012年的水平,創下了行業有史以來產量的最大跌幅。重要建陶產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其中福建為-5.4%,廣東、江西和山東增長均在-15%以上;新興建陶產區唯有四川產量實現13.3%的增長,其他河北、河南、廣西等產量也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負增長。2018年我國陶瓷磚出口下滑態勢繼續延續,全年陶瓷磚出口39.86億美元,同比下降9.94%。
報告分析,2018年行業經效數據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最差的數據,一方面是因為國內經濟發展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去庫存和金融市場去杠桿導致需求快速下降;另一方面也是緣于市場競爭過于激烈,營銷成本加大;第三,就是環保、土地、能源、勞資成本攀升,導致利潤空間被擠壓。但相對于銷售和利潤兩項指標的大幅下降,銷售利潤率與上年相比卻沒有明顯的變化,說明企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在逐步提高,企業發展正在逐步進入提質增效的良性發展軌道。
大板時代到來,發泡陶瓷、透水磚大有可為
報告分析,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陶瓷大板、現代仿古磚、大理石瓷磚、浮雕磚和花磚等產品已成為或正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
其中,國內大板生產線已由去年的三、四條增至現在的30多條。1200×2400mm、1200×3600mm、1600×3200mm……大板規格不斷被突破,大板已成為行業當下新的風口。盡管目前大板的柔性化生產、定制、銷售、運輸、鋪貼標準與技術規范等問題有待進突破,隨著市場對建筑用高檔建筑板材的需求日益增多,真正大板時代的到來將是計日以俟。
為踐行國家所倡導的綠色建筑節能、發展裝配式建筑、建設海綿城市等發展理念和產業政策,以干掛陶板、陶瓷板(含厚板和薄板)、發泡陶瓷、陶瓷透水磚等一批以工業固廢、礦山尾礦、江河湖泥、建筑垃圾等為原料生產的綠色節能產品,以及負離子陶瓷磚、夜光陶瓷、地暖陶瓷等一批功能性陶瓷新產品為主的生態建筑陶瓷產業正在日益發展壯大,成為我國建筑陶瓷行業一股重要的新型力量。
其中,“發泡陶瓷隔墻板”是繼陶瓷大板之后陶瓷行業下一個熱點產品。目前,我國發泡陶瓷生產企業約20家,28條生產線,年產量約160萬立方米,生產成本從500/立方米-1100元/立方米不等,區域間價格差異較大,生產成本比其他墻體材料略高,但還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
工程與零售渠道將面臨新一輪變革
2018年,終端零售市場遇冷令很多企業倍感壓力。除了市場需求快速下降的客觀因素外,精裝、整裝和套裝的突然快速崛起無疑是加速銷售渠道的裂變的主要原因,對傳統渠道形成了猛烈的沖擊。
整裝風口的到來、精裝修房比重提升并逐漸成為主流、互聯網家裝的興起、設計師渠道的影響力日益凸顯,渠道在加速調整;精裝修房,工程渠道比例不斷上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一二線城市整裝渠道占比約為60%,零售下滑到30%以下,設計師等其他渠道占比約為10%,工程與零售兩大傳統渠道正面臨著新一輪的深度變革。
品牌消費時代已經來臨。在此背景下,建陶行業一線品牌、大企業的品牌效應開始凸顯,市場主導地位與日俱增。房地產行業的市場洗牌,以及工程渠道品牌產品采購策略加速了建陶衛浴行業洗牌,產業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不斷提高,最大的市場份額被一線品牌所擠占競爭;反觀那些過去不重視品牌投入,一味靠規模效應、低價競爭賺得盆滿缽盈的企業,如今只能在份額所剩無幾的零售市場中面對多品牌和更加殘酷的市場爭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