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水晶燈單品冠軍”、“現代燈單品冠軍”、 “中式燈單品冠軍”、 “歐式燈第一品牌”、“美式燈專家”……還沒有標簽的企業都渴望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響當當的標簽,但擁有標簽的企業卻未必很開心,甚至這些在別人眼里很值錢的標簽,如今在他們那里卻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難言之痛。最郁悶的是,這個自己恨不得早點被撕掉的標簽卻是自己曾經窮其所有積淀出來的品牌口碑!
如今在燈飾行業內,說到水晶燈企業,大家的第一反應很可能就是寶輝和金達,而一說到寶輝和金達,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們的水晶燈做得很好;一說到新特麗,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家企業現代燈做得不錯,而一提起現代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企業是新特麗……對很多中小燈飾企業來說,這絕對是夢寐以求的事情。但這樣的品牌認知對期望進一步延展做大的知名企業來說未必是件好事。
最近在做多品牌運作專題調研時,筆者發現,其中一部分燈飾企業老板就是被標簽問題所困才最終做出多品牌運作的決策。
一方面,原來的某個品類或某種風格產品曾經給企業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為了一個不確定性的新品類、新風格去淡化或者毀掉原有的品牌標簽,正如藝羅蘭總經理謝銀羅所言:“藝羅蘭專業做歐式全銅燈近20年了,現在告訴經銷商說藝羅蘭做新中式燈,人家會覺得藝羅蘭不再專注于歐式全銅燈,另外也會覺得藝羅蘭的新中式燈不夠專業”;
另一方面,燈飾品類或產品風格的流行周期有限,使得企業必須不斷順應趨勢,推出適合市場需求的新品類或新風格產品。綜合考量之后,很多燈飾企業只能選擇保險起見,再推出一個子品牌。長此以往,隨著品類以及流行風格的不斷變換,企業旗下的子品牌就越來越多。
誠然,在短時期內子品牌確實有助于燈飾企業搶占更多的渠道資源、覆蓋更廣泛的消費者群體,但是每一個子品牌的推出,無論是并購整合,還是自主籌建,都需要企業進行大量的前置性資源投入,但是一個企業自身的資源總是有限的,過多子品牌的出現會造成企業資源的分散稀釋,結果就會出現需要資源投入的企業無法投入,而品牌不投入就會做不起來,這種惡性循環會導致企業的經營狀況急劇惡化。
10年前,居上燈飾曾經轟轟烈烈地開展多品牌運作,頂峰時期同時擁有震雄、居上、雅瑞、桃源居四個品牌,結果不到幾年時間就因為資金鏈斷裂,一下子從行業神話變成了行業笑話。
打造標簽實屬不易,撕掉標簽更難。
筆者以為,只有采用去品類化、去風格化的品牌定位,燈飾企業才不至于被各種各樣的風格標簽、品類標簽所局限,才不會陷入多品牌運作的泥潭中不可自拔;也只有走出多品牌運作的誤區,燈飾企業才能形成品牌聚焦,勁往一處使,才能在廣泛的消費者群體形成更深刻的品牌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