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后工業時代有什么特點呢?
1、經濟結構從商品生產經濟轉向服務型經濟。
任何國家的經濟,隨著逐步工業化,各產業的生產率將發生變化,從而必然會產生大多數勞動力轉向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隨著國民收入的增加,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大;相應的,勞動力又將向服務業轉移。
因此,后工業社會首要也是最簡單的特征就是:大多數勞動力不再從事農業和制造業,而是從事服務業。
服務業指的是除上述兩種產業之外的商業、財經、交通、衛生、娛樂、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
2、職業分布以技術階層的崛起為特征。
區別后工業社會的第二個方面,是職業分布的變化。
所謂職業分布,不僅指人們在何處工作,還指他們從事何類工作。隨著服務型經濟的發展,工作重心轉向辦公室、教育機構和政府部門,自然引起職業向“白領職員”轉移。專業和技術職員的增長遠超從業人員總數增長率。科學家和工程師是后工業社會的關鍵集團。而科技人員的增長率更是個中翹楚。
3、軸心原則是理論知識日益成為創新的源泉和制定社會政策和依據。
工業社會是生產商品、協調人和機器關系的社會。
后工業社會則是圍繞知識,為了創新和變革,實施社會控制和指導而組織起來的社會;這樣也形成了必須從政治上加以管理的新型社會關系和新型結構。當然,知識對任何社會的運轉都是必需的。
但是后工業社會的不同之處,在于知識本身的特征發生了變化。理論知識占據了主導地位,成了制定決策,指導變革的決定力量。理論的重要性超過了經驗,知識被編碼成抽象的符號系統,使之能夠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經驗。
正是由于人們對創新的性質有了這個變化,才使得理論知識變得無比重要。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領域的發展,日益取決于理論工作的進展。理論工作把已有的知識有序化,并指出用經驗來驗證的途徑。
實際上,理論和知識日益成為社會的戰略資源即軸心原則。而學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門日益成為新型社會的軸心機構。
未來的方向是技術控制和技術評價根據新的技術預測模式,對技術的發展進行規劃和控制。但社會依賴技術和創新的程度越高,社會體系中有害的“不定因素”也會隨著增加。但是,新的預測方法和計劃規劃技術的產生,有可能開創經濟史上的新階段,即預先自覺的規劃技術變革,從而減少未來經濟的不定因素。
中國的建陶行業,毫無疑問,早已進入后工業時代的產業隊伍之中。在變革轉型期,企業家也好,行業從業人員也罷,總是會覺得茫然。或許好好觀察理解下我們現在社會所處的狀況,然后依勢而為,做出痛苦的調整或者抉擇,不失為長存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