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寧波和鄭州2018年度GDP首次突破萬億元,至此,中國躋身“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已有16個。高鐵把經濟發展送上快車道,鄭州成為中部城市逆襲的代表,而一直沒有太落后的寧波,守住優勢也“翻牌”了新產業,踏入萬億俱樂部順理成章。
名單之外的城市也躍躍欲試。GDP超過8000億元的福州、佛山、濟南、西安、東莞、合肥、南通等城市,距離萬億俱樂部一步之遙,而對于成為下一個萬億城市,它們早就為自己立下了發展的小目標。
這些年,城市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不僅表現在各大城市對晉級GDP萬億俱樂部摩拳擦掌,也表現在城市常住人口突破千萬的指日可待。杭州在民間被“官宣”人口破千萬之后,很快又被媒體以“非官方發布”為由否定。
“萬億”和“千萬”表面只是枯燥的數據,實際卻是界定一個城市發展階段的重要節點。在突破人口1000萬這個關口之后,城市的集聚效應不但不會減弱,反而將變得更為明顯,未來的人口增量或許會更多。競賽萬億GDP,標志著一個城市晉升新的發展階段,城市自身也會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參照系,彼此看齊互相追趕。
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中,除了經常走進公眾視野的企業競爭外,省與省之間的競爭、城市之間競爭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跡可循。以城市競爭為鮮明的樣本,不僅能見證城市發展的高潮與低谷,洞悉政策調控資源分配的內在邏輯,也就能自然探測中國經濟極具時代特色的重心轉移和發展軌跡。
改革開放之初,對外開放開始成為影響城市經濟格局的重要因素,率先打開國門的城市便很快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廣州和深圳,瞬間讓南方城市成為“魔力”的代言。
后來,“入世”紅利來襲,沿海地區以貿易見長的工業城市也迎來了黃金年代。隨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東部沿海地區以外貿見長的城市,競爭激烈地位迅速躥升,佛山、東莞是廣深之外的明星。
市場經濟完成資源分配,對外開放充分釋放了發展空間,也就打破了城市天賦異稟的資源束縛,不同城市的改革力度和經濟活力,對經濟位次變化的影響增大。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也順勢成為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世界級城市群。而北方城市,由于產業短板、民營經濟活力不足、氣候等因素漸漸落后,一直沒能再追趕上來。
當制造業中國開始向服務業中國轉身,外貿城市式微,消費城市便在競爭中崛起。人口決定消費,而消費則深刻地影響了城市經濟的活躍程度。一個城市的人口集聚和消費能力,以及其背后的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對城市地位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本地生活愈發便利、移動支付無孔不入,技術優化了消費體驗,也改變了新一輪城市競爭格局。
已完成萬億GDP晉級的杭州,即便還沒有“官宣”,因為阿里、吉利等一系列企業生成的城市創造力,千萬人口已盡在不言。
